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19:34
本文关键词: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血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 丁苯酞胶囊 艾地苯醌 丁酰胆碱酯酶
【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治疗作用;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丁酰胆碱酯酶(BuChE)活性含量的变化,探讨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分别来自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期间明确诊断为VD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45~80岁,中位数年龄65.3±8.5岁。病程均在1~12个月。所有病例符合第4次修订的美国精神障碍与行为问题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国立神经病及卒中研究所-国际神经科学研究与教育协会(NINDS-AIREN)的VD标准诊断。将90例V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丁苯酞组(NBP)-单纯给予丁苯酞治疗(0.2g/次,3次/日,口服),艾地苯醌组(IDBN)-单纯给予艾地苯醌治疗(30mg/次,3次/日,口服),联合治疗组(CMT)-联合给予丁苯酞+艾地苯醌治疗,每组各30例患者。三组均给予丹红注射液为基础治疗及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药物治疗。分别于用药前(0 w)及用药后2 w、4 w和8 w四个时间点,观察以下指标:(1)采用临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临床痴呆量表(CDR)对VD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定;(2)采用硫代丁酰胆碱法(DTNB比色法),测定VD患者血清BuChE活性含量;(3)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变化;(4)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VD患者三组之间的治疗效果;血清BuChE含量变化,以及血清BuCh E含量与MMSE、ADL、CD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及基础疾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治疗前(0 w)及治疗后2 w、4 w、8 w进行MMSE、ADL及CDR量表评分。(1)联合治疗组、单独丁苯酞组和单独艾地苯醌组治疗前、后比较,MMSE评分均提高,ADL评分均下降,CDR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治疗组较单独丁苯酞组和单独艾地苯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MMSE评分明显提高,ADL评分明显下降,CDR评分明显下降,且联合治疗组治疗8 w后各项评分显著改善,MMSE评分提高3.04分,ADL分数下降30.69分,CDR分数下降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独丁苯酞组和单独艾地苯醌组各时间点MMSE、ADL、CDR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于治疗前(0 w)及治疗后2 w、4 w、8 w进行BuChE活性含量测定。(1)联合治疗组、单独丁苯酞组和单独艾地苯醌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血清BuChE活性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治疗组血清BuCh E活性含量明显低于单独丁苯酞组和单独艾地苯醌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独丁苯酞组和单独艾地苯醌组之间治疗后BuCh E活性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BuChE活性含量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与ADL评分呈正相关、CDR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0.64,0.67,P0.05)。5药物安全性评价三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能显著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丁苯酞与艾地苯醌联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VD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2通过比较治疗前后MMSE、ADL及CDR的动态评分变化,8周是最佳用药周期,具有极其显著的疗效。3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降低血清BuChE活性含量能力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且BuChE活性含量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说明Bu ChE含量是一个较为有效的判断VD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 丁苯酞胶囊 艾地苯醌 丁酰胆碱酯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英文缩写9-11
- 前言11-13
- 材料与方法13-16
- 结果16-19
- 附表19-24
- 讨论24-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1
- 综述 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31-40
- 参考文献37-40
- 致谢40-41
- 个人简历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金城;;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47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4年05期
2 张东坡;许小梅;施玉梅;张卫青;冯实;魏丽宁;靳红强;孙红杰;;艾地苯醌与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3年18期
3 朱海英;肖淑萍;孙红玉;;血管性痴呆患者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及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25期
4 郝晓晓;陈炯华;;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四川中医;2013年03期
5 黎逢光;徐艳;李朝武;聂海岭;;尼莫地平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年01期
6 王英杰;董国岭;涂庆玲;;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年04期
7 吴娟;付朝晖;杨晋;熊焰;;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J];重庆医学;2012年06期
8 肖悠美;;奥拉西坦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4期
9 李世林;;中西医结合预防血管性痴呆的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9期
10 卢海丽;杨建芳;许月琨;;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表现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815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8159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