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内源性p75NTR对PTS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阻断内源性p75NTR对PTS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p75NTR 海马 凋亡 突触可塑性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经历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后,使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目前,临床上PTSD的症状主要有重现创伤性体验、情感麻痹冷漠、警觉性增高且易激惹、失眠、情绪起伏大等。PTSD不仅导致个体生活质量下降、社会职业功能受损,而且还经常和物质滥用、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恐惧症等共病,给家庭及社会造成长期而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讨PTSD的发生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发展持久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 neurotrophic receptor,p75NTR)作为一种低亲和力、多效能的神经营养素受体,在调控细胞凋亡、轴突生长、细胞周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p75NTR的激活除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Trk B)高亲和性受体结合介导神经元的再生,还可作为Nogo-66受体(Nogo-66 recptor,Ng R)的协同受体参与神经元突起生长的抑制作用。临床资料显示,p75NTR可通过Caspase-9和pro-BDNF介导神经元的凋亡,导致PTSD患者海马和杏仁核体积减小;另一方面,PTSD患者的创伤性记忆持久存在并易于激活,这种恐惧性记忆可通过p75NTR和pro-BDNF介导突触可塑性的双向调节来实现。因此,p75NTR作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可能参与PTSD的病理生理过程。基于以上研究,本实验通过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jection,ICV)前期我们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的p75NTR胞外域(extracellular domain,ED)与Ig G Fc融合蛋白(p75NTR-ED-Fc)来拮抗内源性p75NTR的活性,并通过行为学鉴定和组织学检测评价治疗效果,同时探讨p75NTR在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突触改变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筛选治疗PTSD患者的药物提供可靠的新型靶点。主要研究内容:1.动物模型的制备与给药干预将8周龄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PTSD+p75NTR-ED-Fc组、PTSD+NS组及PTSD组,采用单一连续刺激(Single-prolonged stress,SPS)法制备PTSD动物模型,对PTSD+p75NTR-ED-Fc组进行给药干预,对PTSD+NS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2.行为学鉴定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实验大鼠进行行为学测定,通过行为学数据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初步评价治疗效果。3.组织形态学研究采用HE染色、NISSL染色及Golgi-cox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海马神经元及树突棘的基本结构与形态。4.分子机制研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如p75NTR、Bcl-2及Caspase-3的表达,检测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因子如Synapsin I、p CREB及ROCK-2的表达。评价治疗效果的同时,探讨PTSD发生机制。主要结果及结论:1.行为学结果:(1)拒俘反应:PTSD组大鼠拒俘反应性得分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1),而PTSD+p75NTR-ED-Fc组拒俘得分显著低于PTSD组(P0.05)。(2)旷场实验:PTSD组与Control组的梳理次数、站立次数、静止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TSD+p75NTR-ED-Fc组大鼠在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显著高于PTSD组(P0.01)。(3)高架十字迷宫:PTSD+p75NTR-ED-Fc组前往开臂的次数与开臂停留时间均显著高于PTSD组(P0.01);(4)在水迷宫实验:PTSD组与Control组在定位航行的第2、3、6天第一次寻靶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而PTSD组在第1、4、5天潜伏期显著性延长(P0.01),PTSD+p75NTR-ED-Fc组的与PTSD组在定位航行的第1、4、5天有显著性差异;空间探索实验中,PTSD+p75NTR-ED-Fc组与PTSD组在象限停留时间与穿台次数也有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p75NTR-ED-Fc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攻击行为和逃避行为、增加其活动能力、缓解焦虑状态、增强学习记忆水平,对PTSD大鼠行为学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2.组织形态学实验结果:Control组CA3区细胞密集均匀分布,结构清晰,细胞大小均一,CA1区椎体细胞的基树突数目较多,且辐射层中椎体细胞的顶树突干均匀发出侧枝;PTSD组CA3区神经细胞结构不清晰,细胞碎片多,CA1区椎体细胞数目几乎可数,分布稀疏,且只有少数椎体细胞着色;PTSD+p75NTR-ED-Fc组CA3区细胞密集,形态大小无明显差异,结构较清晰,CA1区的辐射层中可见明显的椎体细胞,分布均匀,分支夹角大,DG区可见多个大型苔藓细胞,密集程度明显比PTSD高。表明,p75NTR-ED-Fc对PTSD大鼠的行为学改善作用可能与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树突棘数目及形态有关。3.分子机制实验结果:TUNEL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TSD组海马凋亡神经元数量显著偏高,且海马体DG区Bcl-2、Synapsin I及p CRE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p75NTR、Caspase-3及ROCK-2表达量则显著上调。而与PTSD组比,PTSD+p75NTR-ED-Fc组海马DG区被TUNEL染色标记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1),且Bcl-2、Synapsin I及p CREB的表达量明显上调,而p75NTR、Caspase-3及ROCK-2的表达量则显著下调。提示,p75NTR-ED-Fc对PTSD大鼠的行为学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突触可塑性调节来实现的。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p75NTR 海马 凋亡 突触可塑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英文缩写标注12-14
- 绪论14-20
- 1. 创伤后应激障碍14-15
- 2. p75NTR神经营养素受体15-17
- 3. p75NTR与PTSD的关系17-20
- 3.1 p75NTR是介导PTSD发生的一个新的作用靶点17
- 3.2 p75NTR可能通过促凋亡效应介导PTSD的发生17-18
- 3.3 p75NTR可能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介导PTSD的发生18-20
- 第一部分 PTSD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给药干预20-26
- 1.1 实验材料20-21
- 1.1.1 实验动物20
- 1.1.2 主要实验仪器20
- 1.1.3 主要试剂20-21
- 1.2 实验方法21-24
- 1.2.1 实验动物分组21
- 1.2.2 实验路线21
- 1.2.3 PTSD动物模型的制备21-22
- 1.2.4 侧脑室连续给药22-23
- 1.2.5 实验动物EAE检测23-24
- 1.3 实验结果24-26
- 1.3.1 制备动物模型及给药模型24
- 1.3.2 动物行为的初步评估24-26
- 第二部分 侧脑室注射p75NTR-ED-Fc对PTSD大鼠治疗效果评价26-54
- 2.1 实验材料26-29
- 2.1.1 主要实验仪器26
- 2.1.2 主要实验试剂26-28
- 2.1.3 主要实验试剂配置28-29
- 2.1.4 主要实验软件29
- 2.2 实验方法29-36
- 2.2.1 行为学方法评价29-32
- 2.2.1.1 拒俘反应性检测30
- 2.2.1.2 旷场实验30
- 2.2.1.3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30-31
- 2.2.1.4 Morris水迷宫实验31
- 2.2.1.5 统计学处理方法31-32
- 2.2.2 组织学方法评价32-36
- 2.2.2.1 病理染色32-34
- 2.2.2.2 Golgo-Cox染色34
- 2.2.2.3 TUNEL检测34-35
- 2.2.2.4 免疫荧光35-36
- 2.2.3 数据的采集及分析36
- 2.3 实验结果36-52
- 2.3.1 行为学数据结果36-44
- 2.3.1.1 拒俘反应36-37
- 2.3.1.2 旷场实验37-39
- 2.3.1.3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39-40
- 2.3.1.4 Morris水迷宫实验40-44
- 2.3.2 组织学检测结果44-52
- 2.3.2.1 病理染色44-47
- 2.3.2.2 Golgi-Cox染色47-48
- 2.3.2.3 TUNEL检测48-49
- 2.3.2.4 免疫荧光染色49-52
- 2.4 结论52-54
- 讨论54-57
- 全文总结57-58
- 致谢58-60
- 参考文献60-64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同度,张昌颖;素食大鼠的贫血现象[J];营养学报;1957年04期
2 陈伟强;赵善广;;自制注射用大鼠固定装置[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2年04期
3 肖柳英,林培英,冯昭明,张丹;不同周龄的SD大鼠生理、生化及体重的正常值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年03期
4 李淑云;简易大鼠灌胃器的制作[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杨明智,陈积圣;一种大鼠抓取与固定的新工具介绍[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3期
6 戴英,陆群;复方H_(505)对Wistar大鼠外周血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年01期
7 韦应波,孙喜庆,曹新生,姚永杰,冯岱雅,杨长斌;+Gz暴露时间对大鼠记忆功能和行为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8 吕学军,郭俊生,李敏,周利梅,张永娟;晕船大鼠体内铁含量的变化[J];中国职业医学;2003年04期
9 汤仁仙,王迎伟,王慧,周峰;201A中药合剂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病变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孙同柱,付小兵,翁立新,梁雪梅,陈伟;介绍一种简易的大鼠保定方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音;孙振宇;胡敏;李冬霞;;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对大鼠颞颌关节损伤的作用[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祝~=骧;iJ梊霞;洃克琴;崔素英;文允摪;,
本文编号:888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88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