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后默认网络的fMRI研究
本文关键词: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后默认网络的fMRI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性抑郁症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默认网络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连接 重性抑郁症 电休克治疗 默认网络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摘要】:第一部分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默认网络的f MRI研究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技术研究首发未治疗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默认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的功能连接改变情况,初步探讨默认网络在MD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4例MDD患者(抑郁组)及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rs-f MRI扫描及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DRS_(24))测试;使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 is,ICA)分别筛选出抑郁组和对照组的默认网络成分,采用双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最后提取出抑郁组默认网络中功能连接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值,并分别与HDRS_(24)评分做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1)抑郁组HDRS_(2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756,P=0.000)。(2)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静息态下DMN内右侧枕中回功能连接减低,右侧顶下小叶、双侧楔前叶及双侧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FWE校正,P0.01,clusters50)。(3)抑郁组DMN内右侧枕中回功能连接强度与HDRS_(24)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440,P=0.046),而右侧顶下小叶(r=0.256,P=0.211)、双侧楔前叶及双侧后扣带回(r=0.278,P=0.174)功能连接强度与HDRS_(24)评分无显著相关。结论:MDD患者静息态默认网络内功能连接存在广泛异常,这可能在MD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后默认网络的f MRI研究目的:采用rs-f MRI技术研究MDD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改变情况,初步探讨电休克治疗MDD的脑神经机制。方法:首先,对24例MDD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和治疗后)及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进行rs-f MRI扫描及HDRS_(24)测试;然后,使用ICA分别筛选出MDD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和治疗后及对照组的静息态默认网络成分,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两组间的差异,同时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最后,分别提取出电休克治疗前及治疗后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值,并分别与前后两次HDRS_(24)评分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MDD患者电休克治疗后HDRS_(24)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3.975,P=0.000)。(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静息态默认网络内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增强(P0.01,clusters10),左侧颞中回、右侧楔前叶及左侧前额叶内侧功能连接减低(P0.01,clusters10)。(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静息态默认网络内右侧顶下小叶、双侧楔前叶及双侧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无功能连接减低区(P0.01,clusters50)。(4)MDD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及治疗后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与前后两次的HDRS_(24)评分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MDD患者电休克治疗后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发生部分逆转,这可能是电休克治疗MDD的重要脑神经机制。
【关键词】:重性抑郁症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默认网络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连接 重性抑郁症 电休克治疗 默认网络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5.2;R749.4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5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6
- 参考文献14-16
- 第一部分 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默认网络的f MRI研究16-29
- 1 材料与方法16-19
- 2 结果19-22
- 3 讨论22-24
- 4 小结24-25
- 参考文献25-29
- 第二部分 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后默认网络的f MRI研究29-40
- 1 资料与方法29-31
- 2 结果31-34
- 3 讨论34-36
- 4 小结36-37
- 参考文献37-40
- 全文结论40-41
- 文献综述41-50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论文摘要目录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桐道;电休克治疗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精神病学分册;1978年04期
2 杜元中,董明树,李玉明;电休克治疗前后的选择性提醒测验[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0年05期
3 陈为香,,吴剑影;电休克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其护理[J];四川精神卫生;1995年01期
4 教湘凌,李进凤,郑殿华;电休克治疗的护理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2年06期
5 沈惠强;电休克治疗的进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5年02期
6 周小东;丁永涛;李争鸣;;对1989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发表于专业杂志上的电休克治疗相关性文章的再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年02期
7 魏晓杰;董淑杰;;连续2次电休克治疗致呼吸停止1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8 周小东;丁永涛;李争鸣;;对224篇电休克治疗文章的再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7年01期
9 黄能达;;电休克治疗后胰多肽急性增高[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3年02期
10 徐航;电休克治疗后激素的变化[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垭;;改良式电休克治疗患者家属焦虑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周小东;丁永涛;李争鸣;;对1989年1月~2005年12月发表的电休克治疗相关性文章的再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胡一文;;影响现代电休克治疗抽搐发作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模型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朱韶敏;成孝军;;现代电休克治疗焦虑症的临床观察[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李艳荣;;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护理[A];中国民政精神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6 黄永宏;;电休克治疗恶性综合征的临床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7 甘建光;田国强;吴景竹;段迪;;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电休克治疗抽搐阈值研究[A];2013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陈靖;刘素彬;;氯氮平和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9 罗俊;张伟仪;马尔丽;;长托宁与阿托品在电休克麻醉前应用的比较[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10 赵学军;;疼痛与精神医学[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维建;说说电休克治疗[N];广东科技报;2000年
2 苏亮;电疗已不再可怕[N];健康报;2005年
3 曾维建;电疗精神病[N];中国质量报;2002年
4 冯周琴;三大法宝降伏抑郁[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丹丹;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后默认网络的fMRI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2 范昕昕;电休克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3 黎平;丙泊酚复合电休克改善抑郁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7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907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