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法在云南哈尼族和汉族口腔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发音法在云南哈尼族和汉族口腔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 的]测量分析云南哈尼族和汉族人群特定汉语发音时唇齿动态美学指标和垂直距离,为口腔美学修复诊断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云南哈尼族和汉族人群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根据纳入标准选取受试者298人:其中哈尼族166人(男66人,女100人),汉族132人(男36人,女96人)。用数码摄像机记录受试人群在放松视频诱导下的息止颌位以及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次诱导下发拼音"me","er","yi","si","fu"时唇齿动态活动。利用计算机软件测量分析唇齿美学特征,并比较不同研究者(A,B)对受试者不同次(三次)诱导发音的差异性:以及息止颌位时与发音"me","yi", "si","er"时垂直距离的大小差异,进一步分析发音时垂直距离与咬合类型以及覆合覆盖的关系。[结果]1、整理出云南哈尼族和汉族息止颌位及发音时唇齿美学定量测量指标7个,定性指标1个。其中上中切牙暴露量在两个民族的受试者间只有发“yi”音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唇部动态美学指标中只有发“si”音时上下唇间距在两个民族的受试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fu'’音时上中切牙切端与下唇上缘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接和部分覆盖三种类型。哈尼族和汉族受试人群在AB两个研究者分别诱导的三次发音中,美学定量指标以及垂直距离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哈尼族和汉族在息止颌位及特定汉语发音时,垂直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覆合覆盖以及安氏I类的受试者选用发音“si”来确定垂直距离与息止颌位垂直距离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深覆合、深覆盖或者安氏II类的受试者选用4个发音"me","yi","si","er"来确定垂直距离与息止颌位垂直距离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深覆合深覆盖的受试者,选用三个发音"yi","si","er"来确定垂直距离与息止颌位垂直距离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Ⅲ类的受试者,选用“si”或者“er*’音来确定垂直距离与息止颌位垂直距离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云南哈尼族和汉族人群在特定发音时唇齿动态美学特征存在差异,发音时唇齿动态美学测量值对口腔临床美学修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临床上应用发音法确定垂直距离,不同的医生均可实施,患者不同次的发音不会影响测试结果。3、汉语语音"me","yi","si","er"均可作为分析垂直距离的依据,且不同咬合及覆合覆盖类型可以选择不同发音作为指导。
【关键词】:发音 哈尼族 唇齿美学 垂直距离 数码摄像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
【目录】: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前言10-13
- 第一部分 云南哈尼族和汉族发音时唇齿动态美学特征研究13-31
- 1. 材料和方法13-20
- 2. 结果20-27
- 3. 讨论27-30
- 4. 结论30-31
- 第二部分 发音法确定云南哈尼族和汉族垂直距离的相关研究31-42
- 1. 材料和方法31-35
- 2. 结果35-40
- 3. 讨论40-41
- 4. 结论41-42
- 全文总结42-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48-50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48-49
- 附录2 受试者测量信息表49-50
- 综述50-55
- 参考文献53-55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55-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尔奕,罗建平,杨宠莹;垂直距离改变对面颌部软组织的影响[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1年04期
2 刘挺立;陈景春;蒋序;张朋才;朱英明;;用多项指标确定颌的垂直距离的初步研究[J];口腔医学;1993年01期
3 胥陆瑶,张晓英;垂直距离过短而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治疗体会[J];黑龙江医学;1998年03期
4 姜绮,李国珍,何振;1020例面部垂直距离的测定及有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6年04期
5 李玉涛,李桂岩,苏存瑞;中线、垂直距离尺的制做与使用[J];口腔医学;1994年03期
6 陆尔奕,罗建平,杨宠莹;颌面部与垂直距离相关标志点的测量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1997年04期
7 任贤云,何红,李红云,雷励,张恒;面下1/3垂直距离与手掌四指根部距离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8 张燕影,陈雷;一种新型垂直距离测量尺的研制[J];口腔医学纵横;2000年04期
9 钱明;徐军;;两种常用确定垂直距离方法与拔牙前记录的比较[J];口腔医学研究;2010年04期
10 谷涛;王春光;曹红;;切断对鉭牙修复垂直距离过低牙齿50例疗效观察[J];工企医刊;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尔奕;罗建平;杨宠莹;;模拟不同垂直距离时面颌部软组织的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2 张桂云;王雅北;张艺权;;重度鉭磨损鉭重建患者的鉭力与肌电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3 陆尔奕;罗建平;杨宠莹;;与垂直距离相关的颜面标志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4 车道闯;;在口腔内进行咬鉭重建的个人体会[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聂宝达;;应用“三步法”确定无牙颌垂直距离的临床体会[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6 姚月玲;欧阳官;袁井竹;张素华;;不同垂直距离全口义齿的咀嚼力测试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7 章捍东;刘洪臣;曹均凯;苏剑英;;不同咬合垂直距离的下颌运动对比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平;发音法在云南哈尼族和汉族口腔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2 何勇;垂直距离的计算机辅助数码照片测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林芝;不同垂直距离对颞肌前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肌电峰值电压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4 温从生;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陈润;正常(牙合)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及上颌前牙位置关系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6 应淑女;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井磊;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对大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8 聂嘉;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对大鼠咬肌影响的初步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9 周年苟;江西地区55例青年正常(牙合)者颅面部硬组织标志点与OVD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年
10 陈荟;OSA对相同垂直距离不同下颌前伸位MAD的治疗反应[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00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00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