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心理应激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11:24

  本文关键词:心理应激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应激 电极灼烧 实验性口腔溃疡 黏膜愈合 热休克蛋白70 表皮生长因子 地西泮


【摘要】:科技高速发展的全方位的渗透,随之而来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生活状态的快节奏化加之自身状态的调节不善等,这些都为成为现代人各种生理及心理应激的来源。过强持久的应激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产生。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应激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关系。口腔溃疡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之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因及致病机制不明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其中异常的免疫反应及不良的环境因素与口腔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证实长期持续的心理应激可以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低下,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心理应激作为一种不良的外界刺激因素,当机体受到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HPA轴激活,抑制细胞免疫而增强体液免疫,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在创伤修复中,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水平的改变造成成纤维细胞分化延迟,最终导致皮肤及黏膜创口的愈合时间延长。同时,口腔溃疡的发生与紧张刺激的心理反应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心理应激可以引发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同时作为环境因素整的不良因素,在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口腔溃疡的愈合过程中,负性心理因素是否会影响溃疡愈合的进程,以及其中的分子机制如何,值得我们去探究。因此,本研究基于前期工作基础,选取心理应激-免疫-口腔溃疡这条主线,通过慢性束缚建立大鼠心理应激模型及烧灼法建立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模型,采用行为学实验、elisa技术、组织病理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在应激状态下口腔溃疡的发展、愈合以及愈合影响因子的表达变化,初步探究心理应激对口腔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临床与心因性因素相关的口腔溃疡的发生及治疗提供指导。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实验:第一部分:大鼠心理应激模型及实验性口腔溃疡模型的建立与评价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大鼠分为四组:对照组(control)、溃疡组(u)、溃疡+心理应激组(u+s)、溃疡+心理应激+抗应激药物组(u+s+m)。每组再按照实验时间点随机分为0h(刺激后即刻)、24h、48h、72h、120h组。采用束缚应激的方式建立大鼠慢性心理应激模型,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和抗应激药物组大鼠每日给予6h束缚应激,连续应激7d。7d后,使用尖端直径为4mm的单电电极灼烧单纯溃疡组、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和抗应激药物组大鼠舌背部建立心理应激环境下的口腔溃疡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和抗应激药物组按照时间点要求继续给予应激,同时抗应激药物组于每日实验前半小时按1mg/kg皮下注射地西泮,于每日实验前进行大鼠体重测量,应激结束后进行行为学及血清学检测验证动物应激模。结果显示: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大鼠体重增长速度明显减慢、行为学异常、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水平显著升高。而地西泮能够减轻动物的应激样行为学、血清学变化。本部分实验结果证实慢性束缚应激能够使大鼠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心理应激模型建立有效。电极灼烧后舌体部黏膜出现溃疡组织面,覆盖黄色假膜,周边有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符合口腔溃疡“红、黄、凹”的临床特征。he组织病理显示炎细胞大量浸润,固有层内胶原纤维水肿变性,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胶原沉积等,表现出典型的口腔溃疡的组织学特点。证实该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第二部分:心理应激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自然愈合的影响我们通过大体及组织学观察不同时间点溃疡组织的愈合情况,探讨心理应激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的影响。结果显示,0h时,各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舌体黏膜组织呈现由坏死组织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渗出物覆盖的溃疡;黏膜固有层可观察到中、高强度的充血及水肿;溃疡基底部观察到离散、中度的血管再生。24h、48h时,肉芽组织、血管生成和胶原沉积在单纯溃疡组明显比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更加强烈。72h时进入溃疡修复期,单纯溃疡组黏膜上皮水肿消失,可见少量新生上皮,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仍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黏膜固有层中大量新生胶原,排列较整齐,可见新生肉芽组织,血管再生明显。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与单纯溃疡组相比,炎症细胞仍大量浸润;黏膜上皮固有层内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炎症明显,血管再生较少。抗应激药物组与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相比,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固有层可见大量新生胶原,血管再生明显。以上结果说明,心理应激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的自然愈合有负性影响作用,而地西泮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这种负性效应。第三部分:心理应激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影响的分子机制初探在本部分实验中,以hsp70以及egf在溃疡区域的表达作为切入点,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溃疡部位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情况。hsp70表达结果显示:在各个时间点,正常对照组hsp70均呈阴性或低表达,单纯溃疡组大鼠溃疡区域hsp70部分表达。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各实验组间hsp70表达量逐渐增加,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hsp70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溃疡组间,且存在统计学差异。72h时,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hsp70表达达到最高峰,抗应激药物组较心理应激组hsp70表达量有所升高,无统计学差异。egf表达结果显示:在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均有阳性表达,而其余各实验组烧灼产生溃疡后,egf阳性细胞数增加。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各实验组egf表达量逐渐增多,其中48h时egf表达量增幅最大。除0h以外,各时间点egf表达量在溃疡复合心理应激组均低于单纯溃疡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48h及72h时,egf表达量在抗应激药物组高于心理应激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可以使大鼠产生心理应激状态,引起一系列应激性改变;灼烧法可以有效建立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模型。2、心理应激可以减慢溃疡黏膜愈合过程中炎症消除、胶原沉积、血管再生等,从而影响口腔黏膜组织的修复。3、溃疡愈合期,心理应激使得HSP70的表达升高,提示HSP70在口腔黏膜组织修复中起到一定作用。4、溃疡愈合期,心理应激使得EGF的表达量降低,证实EGF参与了溃疡的愈合过程,提示这可能是心理应激影响溃疡黏膜组织愈合的机制之一。5、抗应激药物地西泮能够有效拮抗心理应激带来的口腔黏膜负性效应。
【关键词】:心理应激 电极灼烧 实验性口腔溃疡 黏膜愈合 热休克蛋白70 表皮生长因子 地西泮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1.5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10
  • 英文摘要10-14
  • 前言14-16
  • 文献回顾16-26
  • 1 心理应激研究进展16-20
  • 2 口腔溃疡病因相关研究现状20-23
  • 3 HSP7023-24
  • 4 EGF24-26
  • 第一部分 大鼠心理应激模型及实验性口腔溃疡模型的建立与评价26-35
  • 1 材料26-27
  • 2 方法27-29
  • 3 结果29-32
  • 4 讨论32-35
  • 第二部分 心理应激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自然愈合的影响35-40
  • 1 材料35
  • 2 方法35-36
  • 3 结果36-38
  • 4 讨论38-40
  • 第三部分 心理应激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影响的分子机制初探40-45
  • 1 材料40
  • 2 方法40-41
  • 3 结果41-44
  • 4 讨论44-45
  • 小结45-47
  • 参考文献47-55
  • 附录55-56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56-57
  • 致谢57


本文编号:1048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048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8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