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类牵引作用下牙齿移动及下磨牙远移解剖最后界的影像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Ⅲ类牵引作用下牙齿移动及下磨牙远移解剖最后界的影像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骨性Ⅲ类错(?) 代偿性治疗 下颌磨牙远中移动 锥形束CT 解剖后界
【摘要】:[目的](1)研究成人骨性Ⅲ类正畸患者固定矫治配合传统Ⅲ类牵引矫治后上下颌牙性及骨性指标的变化,为骨性Ⅲ类的代偿性治疗提供依据。(2)通过研究成人骨性Ⅲ类正畸患者锥形束CT轴位上下颌第二磨牙在各个层面上可利用间隙,来探讨磨牙后区骨性解剖结构对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的限制。(3)探究成人骨性Ⅲ类正畸患者侧位片上下颌磨牙后可利用间隙与下颌第二磨牙距离下颌舌侧骨皮质之间距离的相关性,来预测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过程中牙根与舌侧骨皮质接触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一:选取15名成人骨性Ⅲ类的正畸患者(男性8例,女性7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患者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上相关的牙性及骨性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实验二:选取33名骨性Ⅲ类均角正畸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通过三维重建后,在轴位各层面上测量下颌第二磨牙牙冠在下颌牙合平面及牙合平面下2mm处距离下颌升支前缘骨皮质的距离,以及下颌第二磨牙釉牙骨质界下2、4、6、8、10mm层面牙根距离下颌骨舌侧内外层骨皮质之间的最小距离,以确定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的最后界。同时,在锥形束CT上生成的头颅侧位片上测量下颌磨牙后可利用间隙的距离,通过回归分析来探讨下颌磨牙后间隙与牙根距舌侧骨皮质之间距离的相关性,并预测磨牙牙根与下颌舌侧骨皮质接触的可能性。[结果]1.MBT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Ⅲ类牵引矫治成人骨性Ⅲ类的结果显示:矫治结束后有12例患者在咬合变化及面型改善上均获得相对较为理想的矫治效果,但有3例患者牙齿移动速度较慢,磨牙关系及面型改善不佳。矫治结束后,上颌前牙发生了唇倾,上颌第一和第二磨牙分别牙合向伸长了(2.2±1.6)mm和(2.1±1.2)mm,并向近中方向倾斜了2.2。±4.4。和2.3。±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2.1±2.0)mm并向远中倾斜了-9.1。±3.4。,下颌第二磨牙出现明显的远中移动(-2.3±2.8)mm和远中倾斜-2.4。--±2.6。。下颌切牙舌向倾斜了-3.5。±2.5。并伴有牙合向伸长(1.6±1.7)mn。SN-MP增加了1.5。±1.2。,FMA增加了1.2。±1.4。。2.下颌第二磨牙牙根距离下颌骨舌侧骨皮质的距离从牙冠向根尖方向逐渐缩小。牙根距离舌侧内外层骨皮质的距离要明显大于牙冠距离下颌升支前缘之间的距离(F=34.500,P=0.000),而且要远大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的磨牙后间隙的距离(P0.001)。头颅侧位片测量的下磨牙后可利用间隙的距离与下颌第二磨牙釉牙骨质界下4mm、6mm、8mm层面上牙根距离舌侧内层骨皮质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2分别为0.263、0.226、0.226)。[结论]1.(1)在MBT矫治技术中,Ⅲ类牵引改善Ⅲ类关系的机理可能是上磨牙位置保持相对稳定,而主要以下颌磨牙的远中倾斜来改善磨牙关系,纠正前牙反牙合。(2)前牙区主要表现为上前牙的唇倾,下前牙的舌倾代偿加重;上颌磨牙的伸长,会使下颌骨后下旋转,面下1/3高度的增加。(3)骨皮质与下颌第二磨牙接触后,可能影响到下颌磨牙的远中移动,进而影响到矫治效果,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2.(1)成人骨性Ⅲ类均角正畸患者中,下颌骨舌侧骨皮质是限制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的骨性解剖因素,而非下颌升支前缘。(2)头颅侧位片上下颌磨牙后间隙的测量分析做为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的可能性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并不会使周围硬组织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而阻碍下颌磨牙远中移动。但第三磨牙本身是下颌牙列远移的阻挡,下颌磨牙远中移动前拔除阻生的第三磨牙是必要且必须的。。(4)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的最后界位于下颌升支前缘远中4-6mm的位置,但存在个体差异,必要时需加摄CBCT以便判断。
【关键词】:骨性Ⅲ类错(?) 代偿性治疗 下颌磨牙远中移动 锥形束CT 解剖后界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5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前言10-11
- 第一部分 Ⅲ类牵引作用下成人骨性Ⅲ类患者牙齿移动的影像学研究11-20
- 材料与方法11-13
- 结果13-15
- 讨论15-19
- 结论19-20
- 第二部分 成人骨性Ⅲ类患者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解剖最后界的锥形束CT研究20-34
- 材料与方法20-24
- 结果24-29
- 讨论29-33
- 结论33-34
- 不足和展望34-35
- 参考文献35-38
- 全文总结38-39
- 综述39-50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50-51
- 致谢51-52
- 病例报告52-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兰卿;;上颌第一磨牙的远中移动对面颌的影响[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4年06期
2 肖立伟,郑翼;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技术评估[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0年05期
3 方刚;镍钛螺簧与互斥磁铁:两种不同的口内远中移动磨牙技术的比较[J];口腔正畸学;1997年04期
4 侯建华;陈远萍;;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方法[J];口腔医学研究;2007年01期
5 贵林;杨茜;王静;;Helical Bulbous Loop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的临床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申晓青,刘轶,段银钟;J钩及螺旋推簧推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的临床效果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1999年03期
7 刘汝平,段银钟;口内力远中移动上颌磨牙[J];口腔正畸学;2000年02期
8 李志华,陈扬熙,刘剑,吴建勇,朱玉芬;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牙周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9 焦健姿;对无需患者配合的上颌磨牙快速远中移动的分析[J];口腔正畸学;1999年03期
10 李志华,吴建勇,刘剑,陈天云;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牙根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卢新华;蔡斌;吴莉萍;谢永建;;细丝片段弓远中移动下颌尖牙的临床应用分析[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程碧焕;白丁;罗颂椒;吕涛;;上颌尖牙远中移动的动态应力分析[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蔡斌;卢新华;朱双林;王大为;;细丝片段弓远中移动尖牙的力学作用分析[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永明;高辉;郭煜;;Tip-Edge矫治系统与传统直丝弓矫治系统远中移动下颌尖牙加力初始状态的生物力学特点对比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政;Ⅲ类牵引作用下牙齿移动及下磨牙远移解剖最后界的影像学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2 张新宇;微型种植体支抗远中移动磨牙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和晓庸;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下牙列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4 邓怡;整体远中移动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5 焦海霞;推磨牙远中移动技术对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矫治的病例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6 代海涛;微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的临床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7 刘冠邑;微型种植体支抗远中移动下颌牙列三维方向的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杨秋儕;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牙列三维CT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学院;2011年
9 侯建华;“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分析及上颌第二磨牙萌出对疗效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崔言森;应用微波照射对兔牙远中移动速度及牙周膜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55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05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