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不同支抗对成人Ⅱ类高角病例磨牙垂直向控制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17:18

  本文关键词:不同支抗对成人Ⅱ类高角病例磨牙垂直向控制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支抗 微种植钉 高角 垂直向控制


【摘要】:安氏II类高角是一类矢状向不调同时伴有垂直向不调的错合畸形,是正畸治疗的难点[1,2]。大量研究表明,此类患者多数伴有下颌骨的后缩、后旋[3],因此,治疗这一类患者的关键是控制上下颌磨牙的垂直向高度[4],从而使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5,6]。而传统支抗,如横腭杠、Nance托、J钩、高位头帽等,对磨牙的垂直向控制效果并不理想[5,6]。近年来,种植钉支抗广泛应用于正畸矫治,并在矫治安氏II类高角病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比较种植钉支抗与常规支抗在成人安氏II类高角型患者矫治中垂直向控制效果的差异,从而为成人II类高角型患者临床矫治中支抗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目的探讨分别使用种植钉支抗和常规支抗对成人安氏II类高角型患者的上颌磨牙进行垂直向和矢状向控制后,其下颌骨位置变化及软组织面部侧貌变化的比较。材料和方法1、材料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10年至2015年结束的成人安氏II类高角拔牙病例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及相关病例资料共32份,其中种植钉支抗组(G1)和常规支抗组(G2)各16例,两组年龄范围均在18-35岁间。2、方法1)选取有代表性的测量指标共19项,其中牙齿相关测量指标7项,骨性相关测量指标7项,软组织相关测量指标5项。利用矫治前(T1)后(T2)头颅侧位片,手工定点、测量下颌骨旋转量、磨牙压低量及软组织面部侧貌的变化。2)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出每组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所有数据通过单样本K-S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种植钉支抗组和常规支抗组各组内矫治前后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矫治效果的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牙性指标结果1.1.上颌磨牙变化情况种植钉支抗组矫治前(T1)后(T2)头颅侧位片比较可见,垂直向:上颌磨牙压低1.59±1.28mm,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向:磨牙近中移动0.60±1.20mm,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种植钉在矢状向提供强支抗的同时,可以有效的垂直向控制磨牙高度。而常规支抗组矫治前(T1)后(T2)头颅侧位片比较可见,垂直向:磨牙伸长0.17±0.51mm;矢状向:磨牙近中移动1.63±1.04mm(P0.05),说明常规支抗组磨牙在矢状向有一定程度的支抗丧失,且无垂直向支抗控制效果。1.2.前牙内收情况比较G1组和G2组两组各组内比较,前牙内收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组间矫治效果比较,G1组上颌切牙切缘(Lo-SV)内收量较G2组明显增大(5.53±2.46mm Vs 3.35±3.13mm),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种植钉支抗与常规支抗相比前牙内收量更大一些。2.颌骨指标2.1.G1组矫治前后比较,面轴角增加0.65±0.94°(P0.05),SNB增加0.38±0.47°,下颌平面角(SN-MP)减小0.57±0.45°,下面高减小1.63±2.45m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表明下颌骨发生了逆时针旋转。2.2.G2组中,虽然矫治前后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数值上来看,SNB减小了0.08±0.62°,下颌平面角(SN-MP)角增大了0.18±0.45°,下面高增大了0.04±0.89mm。说明成人II类高角患者采用常规支抗,拔牙后并不能改善下颌骨位置。2.3 G1组与G2组组间矫治效果比较,SNB角、SN-MP角、面轴角及下面高(AFH)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说明由于种植钉支抗较常规支抗能更加有效的控制磨牙高度,并引起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3.软组织指标变化情况G1组和G2组组间矫治效果相比,上下唇突度与颏唇沟深度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善唇突度方面,并没有发现种植钉支抗比常规支抗有更为显著的优势。但软组织颏前点(Pog'-SV)、软组织面角的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颏前点和软组织面角均是下颌软组织颏部位置变化的标志,其中G1组中,Pog'点向前移动了0.88±2.15mm,软组织面角增加了0.91±2.08°,而G2组中,Pog'点向后移动0.34±0.67mm,软组织面角减小了0.41±0.95°。说明种植钉支抗较常规支抗垂直向控制磨牙,可使软组织颏部更加突出,侧貌更加协调;进一步证明下颌骨发生了向上向前的旋转。结论1、矢状向方面来看,种植钉支抗与常规支抗相比前牙内收量更大,且对于磨牙支抗的保护更好。2、从垂直向上来看,安氏II类高角患者,通过种植钉垂直向控制上颌磨牙,可使下颌骨逆时针旋转,下颌平面角和下面高减小。而常规支抗无明显的垂直向支抗控制效果。3、种植钉能够垂直向控制磨牙,使软组织面角增大,颏部更加向上向前,面部侧貌更加协调、美观。
【关键词】:支抗 微种植钉 高角 垂直向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5
【目录】:
  • 缩略语表4-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搞要9-13
  • 前言13-14
  • 文献回顾14-22
  • 1 垂直生长型出现的时间及形成机制14-15
  • 2 临床表现15-16
  • 3 常用的垂直向控制方法16-20
  • 4 小结20-22
  • 1 材料22-23
  • 2 方法23-28
  • 3 结果28-34
  • 4 讨论34-44
  • 小结44-45
  • 参考文献45-56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俊青,王林;小型支抗种植体[J];北京口腔医学;2005年04期

2 马俊青,王林,张卫兵,王震东,严斌;微型支抗种植体即刻加载的界面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3 付强;靳文华;;一种临床支抗评估的计算方法[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4 廖珍贵;熊晖;;微钛板支抗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5 邹敏,周洪,叶湘玉,朱润芳;几种加强支抗方法的临床体会[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6 陈进英,王大为,缪耀强;正畸治疗中支抗丧失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年S1期

7 严拥庆;高益鸣;钱玉芬;;支抗种植体的组织学研究进展[J];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06期

8 宋冬生;;不同加力时机对微型支抗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33期

9 张扬;;正畸治疗中支抗的控制与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年04期

10 胡明华;米丛波;;口腔正畸支抗丧失的研究现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慧芬;姚森;杨茜;;一种新型支抗加强系统的应用及力学分析[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2 陈宏伟;安晓莉;周又和;王记增;;微型支抗种植体结构设计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3 汪玲丽;吴丽萍;梁傥;;联合支抗技术(C.A.T.)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尝试[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4 楼航迪;荣起国;朱胜吉;周彦恒;;微螺钉型支抗种植体长度及直径对应力分布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5 郑文韶;;矫正植体在临床之应用[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戚仁才;候守虎;徐宝华;田军;任勇;聂晓玲;;介绍一种增加后牙支抗的新方法[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阳小军;;运用后牙一体装置加大支抗的临床评价[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胡荣党;林新平;张秀华;倪振宇;;带钩Nance弓矫治埋伏阻牙上切牙的支抗作用[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9 兰泽栋;林珠;龙红月;周磊;;支抗种植体长度对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李梦华;罗建玲;;颌鉭平面横向倾斜的临床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武建潮;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在牙齿移动中的支抗作用与生物力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2 兰泽栋;正畸支抗种植体-骨界面三维有限元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邓锋;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培珠;微种植钉支抗与口外弓等传统支抗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惠娜娜;不同支抗对成人Ⅱ类高角病例磨牙垂直向控制的比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3 许志强;钛合金/不锈钢微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4 魏小平;自攻/助攻支抗微植体骨界面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5 武红梅;微型支抗种植体加载时机的动物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6 马俊青;微型支抗种植体即刻负载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7 李琦;上颌骨微植体支抗正畸矫治力系统数值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孙昕;微型钛钉正畸骨支抗系统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曹利波;微螺钉支抗周围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周围骨密度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杨志伟;颊腭侧正畸种植体联合支抗远移上颌磨牙的临床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127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127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7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