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
本文关键词:成人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
【摘要】:目的:对伴有轻度骨骼异常的成人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并探讨正畸代偿性牙移动治疗成人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2014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一例,女性,27岁。恒牙(牙合),双侧磨牙近中尖对尖关系,左侧尖牙中性关系,右侧尖牙近中关系。上颌中线右偏约1.5mm,下颌中线无偏斜。前牙反覆(牙合)约4mm,反覆盖约1mm。上颌牙弓方圆形,下颌牙弓尖圆形。Spee曲线较平坦。正面观面上、面中、面下1/3比例协调,颏点略左偏;侧面观为凹面型,颏唇沟较浅,下颌轻度前伸。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树脂垫解除(牙合)干扰,排齐整平牙列,解除前牙反(牙合),对上下前牙加以转矩控制配合Ⅲ类颌间牵引。并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及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疗程共为13个月。治疗后前牙反(牙合)解除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磨牙、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散在间隙关闭。上颌中线偏斜改善,上下颌中线基本对齐,牙弓形态呈正常卵圆形。功能检查开闭口运动时颞下颌关节弹响消失,关节区无压痛,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对比显示:(1)治疗后ANB由治疗前的-1.51 °变为-0.75 °,增大0.76 °,APDI治疗前后减小1.72 °,Ao-Bo治疗前后增大1.33mm,提示正畸治疗前后患者的Ⅲ类骨面型有所改善。FMA治疗后增大0.23 °,CF减小2.85 °,提示在治疗过程中下颌骨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SNA的治疗前后的测量值有所增大,提示A点发生了前移,这可能与治疗过程中的Ⅲ类颌间牵引以及对上前牙的控根有关。SNB治疗前后的测量值有所减小,提示B点相对颅底发生了后移,这可能与Ⅲ类颌间牵引、下颌骨的顺时针旋转以及对下前牙的控根有关。(2)为了代偿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不调,上下前牙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倾斜移动。U1 to SN由治疗前105.93 °变为115.46°,增大9.53°,U1与NA所成角度增大9.41°,U1至NA的线距增大4.65mm;L1与NB所成角度减小4.96 °,线距减小0.84mm。尽管治疗过程中对上颌前牙进行减径并添加了冠舌向根唇向转矩,下颌前牙添加了冠唇向根舌向转矩,上下前牙仍旧分别产生了明显的唇倾代偿与舌倾代偿以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掩饰上下颌骨的位置不调。但治疗后并未发现牙龈退缩、牙根吸收、牙冠伸长等负面作用。(3)该患者治疗前Total Chin 11.22mm、Upper Lip 14.26mm,上唇部的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颏部软组织厚度,软组织对于Ⅲ类骨面型的代偿明显。治疗后随着Ⅲ类骨面型的改善,Total Chin减小为10.99mm,Upper Lip减小为11.08mm,两者比例接近1:1,软组织比例变得更为协调。Lip-Diff的测量值变化提示治疗前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仍旧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结论:对于伴有轻度骨骼异常的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代偿性移动上下牙,治疗过程中Ⅲ类颌间牵引的同时注意控制上下前牙的转矩,避免过度代偿的发生,避免牙龈退缩、牙根吸收、牙冠伸长等负面作用,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并获得一定程度上软组织侧貌的改善。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云,丁卫华,许建华;30例前牙再植疗效分析[J];甘肃科技;2000年02期
2 陆忆,丁玲,沈雅娟;前牙损伤300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年S1期
3 林久祥;曾祥龙;周向新;;前牙开(牙合)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5年02期
4 卢山;前牙断冠即刻再接70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1998年01期
5 王晓明,叶晓玲,刘吉军;41例埋伏前牙的正畸治疗[J];黑龙江医学;1998年11期
6 阎英;前牙美容治疗中接诊艺术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8年06期
7 杜小平;快速矫正前牙深覆鉭[J];中国基层医学;1998年01期
8 陈林玲,彭适生,郑一鸣;前牙反鉭边缘病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9 罗洪 ,赵科 ,张峰;人工种植前牙52例临床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03年01期
10 杨志浩 ,蒙姝丽;前牙损伤62例[J];人民军医;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筱;;Ⅲ类牵引在前牙反鉭矫治初期的应用[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高秀秋;彭友俭;;改良2×4技术矫治前牙反鉭[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刘春年;吴诚怡;;联合应力结构与前牙重度缺损的修复(附30例临床报告)[A];全国第四次牙体牙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4 施长溪;陈吉华;;粘结修复治疗牙周病前牙飘移[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陈林玲;;前牙反鉭患者诊断系统的初步建立[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李其英;;348例前牙反鉭的预防性矫治[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7 林惠鸿;;前牙反鉭的矫治分析[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8 周振江;霍斌;;青少年前牙意外损伤原因分析[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2003年预防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朱燕;段银钟;钱红;;前牙开鉭伴异常吞咽口周力的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新华;;对称性与补偿性拔牙在前牙反鉭治疗中的应用[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金斌;前牙缺损怎么修[N];健康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丽;应用微植体压低前牙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2 郑锦川;不同程度前牙外伤修复治疗的病例报告[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崔敏娟;成人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4 化珍;前牙开(牙合)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方法[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5 宋晓光;前牙美学区再次修复病例报告[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6 苏杰华;上颌前牙整体内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7 黄志平;前牙微创种植修复研究进展[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8 吴刚;前牙反(牙合)对牙齿位置的影响及与牙齿形态的相关联系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9 徐静;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徐波;TSD对正畸疗效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175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17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