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沟槽钛表面抗菌肽生物涂层的抗菌性能及其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微沟槽钛表面抗菌肽生物涂层的抗菌性能及其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微沟槽 抗菌肽 牙龈成纤维细胞 硅烷化 牙龈卟啉单胞菌
【摘要】:种植体颈部与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成的软组织封闭对种植体长期成功率极为重要,它也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重要因素之一。根据“the race for the surface”理论,在种植体生物材料的表面,细菌的粘附和组织的结合存在一个竞争的关系。如果组织细胞在竞争中占优那么就能形成良好的组织整合,反之亦然。因此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功能的软组织封闭,种植体颈部需具备以下两个性能:1、种植体颈部需对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具有较好的粘附和增殖诱导作用;2、种植体颈部需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目前研究发现,微沟槽结构的钛表面能够导致所谓的“接触诱导”,有利于HGFs的粘附、增殖,同时促进各种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大部分研究认为60μm宽、10μm深的微沟槽最适合种植体颈部设计。近年来抗菌肽的出现为种植体表面抗菌涂层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抗菌肽具有抗菌谱广、无组织细胞毒性、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通过将抗菌肽修饰到沟槽结构的钛表面,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各自发挥其作用,形成良好的软组织封闭。目的:本课题通过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CPTES)硅烷化这一生物活化方法将抗菌肽修饰到具有60μm宽、10μm深的微沟槽结构的钛表面,通过检测其理化性能确定其是否修饰成功,同时检测其机械稳定性;通过体外细菌培养观察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效果;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评价其对HGFs的粘附、增殖的影响,并观察微沟槽结构所具有的“接触诱导”效应。方法:利用硅烷化的方法将抗菌肽GL13K共价修饰到微沟槽钛表面,通过X线能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检测仪等对材料表面的元素成分、形貌、粗糙度及润湿性等理化性能进行检测,判断其修饰成功与否。修饰成功后通过比较物理吸附和硅烷化修饰抗菌肽在超声2h前后的抗菌肽荧光变化、表面元素的变化、接触角变化情况来检查其机械稳定性。将牙龈卟啉单胞菌接种到不同材料表面,通过吖啶橙染色检测粘附能力、平板计数检测杀菌能力、细菌活性检测等评价抗菌肽涂层的抗菌性能。将HGFs接种到不同材料表面,通过DAPI染色检测细胞的粘附能力、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和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形态和接触诱导效应。结果:(1)理化性能检测:微沟槽表面硅烷化修饰抗菌肽后,XPS显示其表面出现了抗菌肽所特有的N元素,且C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加,证明了抗菌肽成功修饰。修饰后钛表面的粗糙度由原来的1.71±0.05nm增加到28.86±4.48nm;接触角由60.68±2.89?增加到101.6±6.75?,因此,修饰了抗菌肽GL13K的微沟槽钛表面表现为疏水性且更为粗糙。涂层机械稳定性检测:硅烷化后修饰抗菌肽的材料超声2h前后,其表面标记FITC荧光的抗菌肽几乎没有变化;而直接物理吸附抗菌肽的材料超声2h前后,其表面标记FITC荧光的抗菌肽明显减少,XPS与接触角检测的结果与荧光结果相似,都证明了硅烷化修饰的抗菌肽涂层具有机械稳定性。(2)抗细菌粘附:在不同的材料表面接种相同浓度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分别培养12h、24h、72h后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光滑、微沟槽、抗菌肽涂层的光滑或微沟槽材料表面其细菌的数量大致一样,说明在微沟槽钛表面增加的抗菌肽涂层并没有抗细菌粘附的性能。杀菌试验:将粘附在材料表面的细菌离心后稀释,接种到BHI琼脂培养基中培养,三个时间段都显示具有抗菌肽涂层的微沟槽材料表面的CFUs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菌代谢活性:细菌在材料表面培养三个时间段后,进行WST-8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具有抗菌肽涂层的微沟槽材料表面的OD值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FUs的结果几乎一致。证明了抗菌肽GL13K修饰到微沟槽材料表面后仍有很好的杀菌作用。(3)细胞粘附:用DAPI染料对接种在光滑、微沟槽、抗菌肽涂层的微沟槽材料表面2h、4h、6h后的HGFs细胞核进行染色,并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发现2h时三种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无差异;4h、6h时微沟槽组与抗菌肽涂层的微沟槽组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均多于光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h时抗菌肽涂层的微沟槽组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又多于沟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所有时段抗菌肽涂层的微沟槽组表面细胞数量多于微沟槽组,且微沟槽组又多于光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向:微沟槽组和抗菌肽涂层的微沟槽组的HGFs呈细长型并沿着沟槽的方向平行排列,而光滑组的细胞呈椭圆形、不规则排列。结论:采用CPTEs硅烷化的方法将抗菌肽GL13K稳定地修饰在具有微沟槽的钛表面,其机械性能稳定性使其不被种植体植入时的旋转力及龈沟液流的压力所破坏。微沟槽钛表面修饰抗菌肽后,形成了一个微米级与纳米级混合的表面,不但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还能促进细胞的粘附和生长。同时微沟槽结构所特有的“接触诱导”效应仍然保存。这一材料一方面具有杀菌性能,另一方面具有促进细胞粘附和增殖的生物活性,从两方面作用使之形成良好的种植体软组织封闭。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琼;张辉;刘X;魏少金;;32例中、重度牙周炎种植修复早期临床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徐燕华,谭包生;口腔即刻种植义齿手术的护理[J];北京口腔医学;2005年04期
3 庞鹏沙;陈柳珠;李卫;;医用钛基生物活性材料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03期
4 任凤娟;;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210例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0年20期
5 宋清;李小宁;;患者自主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年08期
6 任翔;胡书海;;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白细胞介素1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施斌;吴乐平;魏斌;林耿冰;黄立;邱宇;;Straumann牙种植系统在口腔修复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陈钦;林诺;李宝贵;;上颌磨牙缺失25例种植修复效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2年03期
9 朱安棣;容明灯;郭泽鸿;徐淑兰;周东风;张雪洋;周磊;;牙科CT与全景片评估上颌窦提升术时骨量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2009年07期
10 刘卫平;;外伤致上前牙冠根折的核桩冠修复[J];广东牙病防治;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素红;韩金祥;王世立;;骨形成蛋白复合载体研究进展[A];山东省药学会2006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启云;;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体会[A];第三十届航天医学年会、第十三届航天护理年会暨第四届航天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月;牙种植体表面生物化修饰及构建组织工程支架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悦;富血小板血浆对MG63,,hADSCs及hDFbs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程越;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同期种植体植入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4 孔亮;B/2类骨质下种植体宏观结构的生物力学优化设计和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5 宿玉成;拔牙位点保存和种植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郭建斌;人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及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单丽华;影响微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和骨整合形成的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杨玲;口腔图像三维重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培志;不同管径TiO_2纳米管对钛种植体周围骨再生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10 王敬旭;激光酸蚀联合纳米管与喷砂酸蚀的钛种植体表面的对比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峰;MSCT测量成人下颌骨舌下腺窝形态及其临床意义[D];浙江大学;2010年
2 梁兴宇;胶原涂层的壳聚糖钛复合种植体的制备以及其细胞相容性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廖丽斐;种植体周围龈下微生物的观察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4 杨松;常用非镍基烤瓷合金反复熔铸前的处理及其反复熔铸后力学性能变化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5 么远;纯钛表面不同处理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袁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引导骨再生术在口腔前牙区种植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王媛媛;球帽附着体在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8 魏丹;外科不翻瓣牙种植术特点及CBCT下骨吸收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9 马竟;关于口腔种植影像测量的精确性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10 马丽;磁性附着体全颌种植覆盖义齿用于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79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179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