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锥形束CT分析上颌第一磨牙根尖片的最佳拍摄角度
本文选题:根尖片 切入点:分角线投照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分角线法拍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片的适宜角度。方法选取198例患者锥形束CT(CBCT)资料,测量左、右两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舌尖之间距离、腭顶至上颌牙合平面高度、双侧上颌前磨牙和磨牙连线与左右第一磨牙连线所成角度(记其余角为角1)。记颧骨或颧弓最下缘为点a,腭顶为点b,腭根根尖为点c。分别测量点a、b连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角2)、点a、c连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角3)以及点b、c连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角4)。结果左、右两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舌尖之间距离均值为(40.48±2.05)mm;腭顶至上颌牙合平面高度均值为(20.28±2.12)mm;角1、2、3、4的均值分别为(15.83±4.95)°、(11.75±3.71)°、(21.66±6.22)°和(-2.62±7.17)°。各测量指标均值在男女性别分组及年龄分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拍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片时,X线管的最适宜水平角度是16°左右;最适宜垂直角度范围是-3°~22°左右,理论最佳投照角度为22.5°,与国内口腔放射影像学教科书中推荐值(30°)有偏差。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itable angle of angle line method for shooting maxillary first molar apical radiography. Methods 198 patients were selected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left and right first maxillary first molar proximal and middle tongue tip and the height from the palate top to the maxillary occlusal plane. Angle between bilateral maxillary premolars and molars and left and right first molars (1 angle for the rest, point a for zygomatic or zygomatic arch, point b for top of palate, point c for root tip of palatine). The angle between point A c and horizontal plane (angle 3), and the angle between point b c line and horizontal plane (angle 4 n). The mean distance between the right first molar and the middle tongue was 40.48 卤2.05 mm, the mean height from the top of the palate to the maxillary occlusal plane was 20.28 卤2.12 mm, the mean value of the angle was 15.83 卤4.95 掳, 11.75 卤3.71 掳and -2.62 卤7.17 掳,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optimum horizontal angle of X ray tube is about 16 掳when the maxillary first molar is taken. The optimum vertical angle range is about 3 掳~ 22 掳, and the theoretical optimum angle is 22.5 掳,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commended value of 30 掳in domestic oral radiography textbook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医学中心;
【分类号】:R816.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沙海亮,白玉兴;前磨牙根尖片分角投照与平行投照牙齿长度的对比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5年02期
2 沙海亮;白玉兴;厉松;;曲面断层片和根尖片评价牙齿长度差异性的对比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9年06期
3 高萍;郑广宁;李继遥;;根管治疗中根尖片使用的临床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4 张铁军,赵燕平,张祖燕,朱宣鹏,吴运堂;根尖片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沙海亮;白玉兴;厉松;;曲面断层片和根尖片评价牙齿长度差异性的对比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9年06期
2 许文学;郭爱玲;王志文;李宏;;数字化X线摄影和传统X线摄影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重庆医学;2011年18期
3 王少燕;孙鉴;曹斌照;;关于数字化X线牙片成像技术新方法的研究[J];甘肃科技;2010年03期
4 王昊;祁森荣;马兰;栗文成;;基于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的牙片数字化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5 王凤琼;黄文;覃燕玲;秦晓丹;蒋谊芳;涂晓宁;常晓杰;;直接数字成像技术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评价[J];广西医学;2008年10期
6 潘广嗣;高平;吉建新;;根尖片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庞渤;秦娜;龚怡;;3种根尖定位仪在口腔急诊应用的临床评价[J];北京口腔医学;2013年06期
8 刘巨满;范敏;刘秀娟;程君卫;胡玉柱;;下颌切牙根尖片数字化摄影的角度分析及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2011年07期
9 黄穗,刘剑;基于InterBase和DelphiX的牙齿线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2年06期
10 高永波,吴熙凤,王云芬,杨明玉;口腔数字成像系统X线传感器定位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月兰;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行为反应与牙根吸收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瑜;口腔数字化成像系统分角投照失真率的初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2 肇聿;恒牙根尖解剖结构的显微观测及增龄性变化的初探[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毛亭婷;根管治疗难度评估系统的改良及其在中级职称医师中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4 曾巧;Raypex5根尖定位仪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临床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5 祖丽呼玛·阿热甫江;大鼠正畸牙移动中尼古丁对牙根吸收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6 任洪芋;不同分辨率CBCT、根尖片和全景片在根尖吸收诊断中的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7 杨艺强;数字化根尖片、曲面断层片、CBCT测量牙齿长度准确性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王朝;锥形束CT对下颌神经管及其相关解剖结构测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余韵;多层螺旋CT在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沙海亮,白玉兴;前磨牙根尖片分角投照与平行投照牙齿长度的对比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5年02期
2 于焕英;张晓明;;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研究进展[J];北京口腔医学;2008年01期
3 张荫光,栗文成,王松灵,刘文玉,马兰,靳军,戚江;上颌骨侧位断层对上颌前部埋伏牙定位观察[J];北京口腔医学;1998年03期
4 ;根管治疗技术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5 王蕾;段银钟;王艳清;宁芳;;根尖定位片定量观测推磨牙远移后牙根吸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6 王铁梅,葛久禹;用于牙周炎观察的标准牙片投照装置的研究[J];江苏医药;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东;陈杰;牛松青;杨洁;周锋华;王学辉;;右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方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陈明;吴补领;赵望泓;凌觉明;张嘉;;锥束CT应用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增龄性变化的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2年05期
3 林立群,林翰鸿;上颌第一磨牙2根1例报告[J];口腔医学;1994年01期
4 袁荣涛,邓婧,贾暮云,李宁毅;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形态变异三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年06期
5 龚春琼,秦新强,吕海鹏;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20期
6 刘英;唐婉容;葛林华;;左上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多生牙1例[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7 何孔炎;郑建新;杨艳;;左上颌第一磨牙两颊根变异1例[J];口腔医学研究;2011年04期
8 余锦锦;方林仙;陈晖;;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3年14期
9 王慧明;闫福华;李艳芬;;上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形态测量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白乃刚;克力;;110例上颌第一磨牙形态学研究[J];新疆医学院学报;1982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殷霄;张亚庆;;上颌第一磨牙隐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红艳;蒋勇;;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类型的临床评价[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丹;Hyflex CM,,TF与K3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成形能力的显微CT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明;锥束CT应用于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根管系统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殷霄;上颌第一磨牙隐裂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李志华;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牙周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江西医学院;2000年
4 曾照斌;几种因素对压低上颌第一磨牙生物力学性质影响的有限元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5 高晓蔚;牙科手术显微镜用于检出离体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6 谢怡汀;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的锥形束CT影像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王晓玲;舌侧正畸治疗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8 张春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MB根管形态对根管充填效果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1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57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