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牙合)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3 04:31
本文选题:安氏Ⅰ类 切入点:均角 出处:《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安氏Ⅰ类均角错(?)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矫治后,观察其颅颌面、上气道矢状径、舌骨位置等指标的变化,分析是否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均角错(?)患者的上气道及周围组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分析拔牙矫治后,安氏Ⅰ类均角错(?)患者的颅面牙齿指标的变化与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结构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取安氏Ⅰ类(ANB在0.7°~4.7°)、均角(MP-FH在21.2°~33.4°)骨面型患者40例,轻度拥挤(拥挤度Ⅱ°),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颅颈角之差小于5。(NSL-CVT5°)。按照治疗方案拔牙与否,分为拔牙组(20例),非拔牙组(20例)。其中拔牙组均为拔除第一前磨牙,设计中等程度支抗内收前牙。测量8个上气道指标,4个舌骨位置指标,2个舌体指标,使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拔牙组与不拔牙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改变拔牙组治疗后,∠SNA、∠SNB、∠U1-SN、∠L1-MP、U1-AP、L1-AP、U1-Y、L1-Y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正畸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不拔牙组矫治后,仅有L1-MP增大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矫治前后上气道各部位测量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正畸治疗前后舌骨位置无统计学差异。在拔牙组中,H-NP、H-FH均值有所增大,提示拔牙矫治后舌骨有后下的移动趋势。拔牙组矫治前后舌体长度和宽度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非拔牙组矫治后,TGH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拔牙组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变化与颅面牙齿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鼻咽部SPAS与U1-Y和L1-Y相关性最高,但无显著性差异。口咽部MAS与L1-AP和L1-Y成正相关。CoGn、L1-Y、H-FH对喉咽部气道矢状径的V-LPW有正性作用。结论1.对于成人安氏Ⅰ类均角错(?)患者,进行减数四颗第一前磨牙、使用中等支抗内收前牙的正畸方式不会对上气道各部位矢状径产生缩窄效应。2.拔牙矫治使舌骨在矢状方向上有向后向下的移动趋势,但作用有限。3.拔牙矫治会对固有舌体组织的大小产生一定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sometric malposition of class 鈪,
本文编号:1651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6519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