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牙合)型成人自然头位下颌运动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8 07:16
本文选题:自然头位 切入点:头颅定位 出处:《皖南医学院》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1)通过对个别正常(牙合)、安氏Ⅰ、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受试者自然头位(Natural Head Position,NHP)下和头颅定位仪定位下分别测得不同下颌运动时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振动的特征,分析在自然头位下与在头颅定位下的软组织肌电活动有无差异。为自然头位拍摄头颅侧位片和面像的可靠性提供实验依据。(2)通过对个别正常(牙合)、安氏Ⅰ、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四组受试者的咀嚼肌和颈部肌肌电和颞下颌关节振动特征之间的比较,来观察不同错(牙合)对咀嚼肌、颈部肌和颞下颌关节有无影响。方法:选取4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者。(牙合)关系为个别正常(牙合)、安氏Ⅰ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4组受试者各10名,每位研究对象分别在自然头位下和自制的头颅定位仪定位下测量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自主最大紧咬(maximal voluntary clenching,MVC)、吞咽、左侧嚼口香糖、右侧嚼口香糖时的双侧颞肌前束(anterior temporalis muscles,TA)、咬肌(masseter muscles,MM)、二腹肌前腹(anterior digastic muscles,DA)肌电和用颞下颌关节振动仪测量最大开闭口时的颞下颌关节振动。对两种头位下获得的参数分别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自然头位下不同错(牙合)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Welch检验。结果:选取的受试者为17名男性,23名女性,年龄(20.3±0.3)岁。(1)个别正常(牙合)、安氏Ⅰ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4组受试者分别在自然头位下和头颅定位下ICP、MPP、MVC、吞咽、左嚼口香糖和右嚼口香糖时TA、MM和DA肌电平均幅值均无统计学差异。(2)个别正常(牙合)、安氏Ⅰ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4组受试者分别在自然头位下和头颅定位位下,最大开闭口时左、右侧颞下颌关节振动总能量、频率小于300Hz的振动能量、频率大于300Hz的振动能量均无统计学差异。(3)在自然头位下不同咬合组ICP、MPP时,所有咀嚼肌和颈部肌无差异性。(4)在自然头位下个别正常(牙合)组受试者MVC时,RDA、RTA肌电幅值高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组受试者肌电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咀嚼口香糖时,个别正常(牙合)组受试者RTA肌电幅值高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组受试者肌电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在自然头位下安氏Ⅰ类错(牙合)组受试者MVC时,LTA、RTA、LDA和RDA肌电幅值高于安氏Ⅱ,安氏Ⅰ类错(牙合)组受试者MVC时LTA、LMM、RMM、LDA和RDA肌电幅值高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在自然头位下安氏Ⅱ类受试者吞咽时,LDA肌电幅值高于安氏Ⅲ类肌电幅值,左嚼口香糖时,安氏Ⅲ类受试者RTA肌电幅值高于安氏Ⅱ类肌电幅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自然头位下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组右侧颞下颌关节振动总能量大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在自然头位下安氏Ⅰ类错(牙合)组左侧颞下颌关节振动频率小于300Hz的振动能量大于个别正常(牙合)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组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组颞下颌关节振动频率小于300Hz的振动能量大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自然头位和头颅定位下分别测量的咀嚼肌和颈部肌肌电和关节振动值无统计学差异。自然头位下拍摄头颅侧位片和面像分析具有一定的可靠性。(2)安氏Ⅰ类、Ⅱ类1分类、Ⅲ类错(牙合)者和个别正常(牙合)者的下颌不同运动形式的咀嚼肌群和颞下颌关节振动有所差别,说明错(牙合)可能会导致咀嚼肌群和颞下颌关节的异常。
[Abstract]:鐩殑:(1)閫氳繃瀵逛釜鍒甯,
本文编号:1675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6752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