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一种婴儿唇腭裂口周肌力测量系统研制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8-04-01 03:19

  本文选题:婴儿期 切入点:唇腭裂 出处:《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04期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唇腭裂口周肌力的测量方法。方法:口周肌力测量系统由硬件和软件2部分组成。采用金属悬臂梁式传感器,其量程分别为0~20、0~100 g/cm~2,精度均为0.1 g/cm~2。选取4例唇腭裂患儿(均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应用婴儿唇腭裂口周肌力测量系统,于唇裂修复手术前后,分别进行口周肌力测量。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单侧唇腭裂唇裂修复术前:唇系带区口周肌力为(1.79±0.94)g/cm~2,健侧口角区口周肌力为(5.41±1.01)g/cm~2,患侧口角区口周肌力为(3.12±1.55)g/cm~2;唇裂修复术后:唇系带区口周肌力为(12.73±3.51)g/cm~2,健侧口角区口周肌力为(7.64±1.64)g/cm~2,患侧口角口周肌力为(7.27±1.89)g/cm~2,健侧与患侧比较,术前P0.05,术后P0.05。结论:婴儿唇腭裂口周肌力测量系统能够用于获得精确的唇腭裂患儿口周肌力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pericoris muscle force of infa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Methods: the system of measuring perioral muscle force consists of two parts: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e measuring range was 0 ~ 20 / 100 g / cm ~ (-2), and the accuracy was 0.1 g / cm ~ (-2). Four children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all 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 were selected and used to measure the muscle force around the mouth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pair of cleft lip.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19.0 software package. Results: before the repair of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the perioral muscle strength of lip band region was 1.79 卤0.94g / cm ~ (-2), the peroral muscle strength of healthy side was 5.41 卤1.01g / cm ~ (-2), and the affected side's mouth angle was 5.41 卤1.01g / cm ~ (-2). The regional perioral muscle strength was 3.12 卤1.55 g 路cm ~ (-2). After cleft lip repair, the peroral muscle strength of lip band was 12.73 卤3.51 g / cm ~ (-2), that of healthy side was 7.64 卤1.64 g 路cm ~ (-2), that of affected side was 7.27 卤1.89 g 路cm ~ (-2), and that of healthy side was 7.27 卤1.89 g 路cm ~ (-1) 路m ~ (-2). Conclusion: the perioral muscle strength measurement system of infa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can be used to obtain accurate perioral muscle strength of children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作者单位】: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口腔疾病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370950)
【分类号】:R78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之二:测量系统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年03期

2 杨妹清;新型脑神经回路膜电位变化测量系统[J];光机电世界;1994年05期

3 王霄蕙;;非接触式人体震颤传感器及测量系统[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1期

4 吴兵,武文芳,马文昶;动物肺功能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5年05期

5 胡文东,王涛,李晓京,苗丹民;计算机多媒体群体心理测量系统研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陈和,黄智伟;无损伤血氧饱和度测量系统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2期

7 汤黎明 ,常本康 ,刘铁兵 ,吴敏;精密神经阈值测量系统研制[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19期

8 梁妃学;姚翔;于巍;邓亲恺;;双通道脉搏波速度测量系统的研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9 魏丽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量系统的改进[J];光电子技术;2013年01期

10 张应红;莫秋云;;光电智能脉搏测量系统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婵娟;;浅议如何更准确有效地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A];2007年度中国航空学会计量技术专业委员会计量与质量专题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剑;;纸张水分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华陈权;;张力测量系统的研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徐喜庆;梁雪;陈灵华;赵淑霞;赵俊文;;碎屑岩颗粒分布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刘锋;李跃波;;常规爆炸工程效应试验中测量系统的选择及使用[A];第二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夏定纯;秦肖臻;;模式剪移动位置精确测量系统[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苏占强;何辅云;朱娟花;;多探头连续管材壁厚的高速测量系统[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兰;;测量系统不确定度分析及其动态性研究[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晁博;刘信信;;秦山二期扩建工程棒位测量系统调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10 刘春龙;孙慧颖;胡滨;金仁玲;陈宝荣;;两种不同生化测量系统血清生化十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估[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通讯员 姜丽丽;试飞院建成航迹测量系统[N];中国航空报;2000年

2 秦炼;构建下一代测试测量系统[N];中国电子报;2008年

3 吴玉华;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助力四川测绘[N];中国测绘报;2013年

4 记者 谷学涛 通讯员 邓斌 高林;首次市场化应用喜迎开门红[N];中国石油报;2012年

5 孙宏;一种新型无线钢水测量系统的试验与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6 ;京诚鼎宇自主研发中厚板平面板形测量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7 记者 吴宝成;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通过专家鉴定[N];中国测绘报;2011年

8 钟;带钢卷取时的在线卷形测量[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亮星;计量型测量系统能力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苏日建;信息测量系统及其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小芳;计量值测量系统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谢少锋;测量系统分析与动态不确定度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5 赵燕;属性值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6 蒋敏兰;测量系统精度损失溯源与预测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王省书;激光陀螺捷联姿态路谱测量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朱嘉;基于视觉与触觉集成传感的多坐标组合测量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马双宝;基于熵的信息测量系统建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郭强;平硐摄影成像测量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松;基于激光测距仪的扫描式在机测量系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会杰;复杂大型工件测量系统的数据集成开发[D];燕山大学;2015年

3 佟林;精密机械组件质心及相关参数测量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4 蒋钧海;电机端盖数字化加工在机测量系统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李曦楠;分布式互联网拓扑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余振华;惯性位移法轨道短波不平顺测量系统设计[D];南昌大学;2015年

7 杜宏宇;机械结构件疲劳监测方法及装置[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焦波;数字式核谱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9 丁正龙;电机端盖孔径高精度在线自动测量系统的研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王思昊;天线远场测量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93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693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