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骨性Ⅱ类高角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对上气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03 10:09

  本文选题:骨性Ⅱ类高角 切入点:正畸拔牙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骨性Ⅱ类高角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颅、颌、面结构的变化,分析拔牙矫治对上气道形态结构的影响,并根据以上变化间的相关关系分析拔牙矫治中影响上气道形态结构的关键因素。方法经严格诊断标准筛选骨性Ⅱ类高角成人患者20例,根据患者错颌畸形拔除相应四颗双尖牙。分别获得患者矫治前(T0)、后(T1)颅面部头侧片以及CBCT。使用Dolphin软件重建上气道形态、计算上气道容积并根据头侧片分析患者的颅、颌、面结构。运用SPSS对矫治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变化显著性,对矫治前后显著变化的项目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拔牙矫治中上气道形态变化与颅、颌、面结构变化间的相关性,初步探索正畸治疗中影响上气道形态结构的关键因素。结果1.气道形态结构(1)上气道容积:鼻咽段、腭咽段容积在治疗后平均值分别增加141.85 mm3、 726.39 mm3,但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口咽段、舌咽段容积在治疗后平均值分别增加2740.99mm3、1978.56 mm3,且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上气道最小截面积平均增加74.45mm2,且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 上气道直径:腭平面处气道前后径(PASP)以及合平面处气道前后径(PASO)在治疗后均值分别增加0.48mm、1.13mm,但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平面处气道前后径(PASP)增加1.73mm,且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 舌骨位置:舌骨位置在治疗后有向上移位的趋势,但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 舌体位置:舌体在治疗后有抬高趋势,但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颅面部结构(1) 上中切牙位置:上中切牙显著内收,U1-SN角减少3.6°,U1-PP角减少3.7°, U1-AP角减少4.3°,U1-AP距减少1.6mmm,覆盖减少1.02mm, U1-L1角增加4.5°,以上参数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 合平面:合平面变平,OP-PP角平均减少2.01。,且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 Y轴角及下颌骨:Y轴角平均减小1。,SNB平均增加0.7°,且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 关节角:颞下颌关节角SArGo平均减小0.75°,且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 Pearson相关性分析(1) 口咽容积:口咽容积的变化与Y轴角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关节角SArGo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2) 上气道最小截面积:上气道最小截面积的变化与Y轴角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3) 上气道在下颌平面处前后径(PASM):PASM与关节角SArGo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OP-PP角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覆盖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1.骨性Ⅱ类高角成人患者在完善、全面的诊断及治疗设计下的拔牙治疗会利于上气道形态结构的改善。2.骨性Ⅱ类高角成人患者拔牙矫治机制中,合平面、下颌平面的逆时针旋转,面轴的关闭以及颞下颌关节区的减压,不仅是正畸疗效长期稳定的保障,并且是利于上气道开放的关键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morphology of the upper airway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high angle of bone 鈪,

本文编号:1704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704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b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