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口腔鳞状细胞癌在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方向的初步探讨

发布时间:2018-06-13 11:01

  本文选题:口腔癌 + 淋巴结转移 ; 参考:《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5期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在颈部淋巴结的包膜外侵犯(ECS)在各淋巴结分区的浸润方向的差异性。方法:纳入术后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57例。对淋巴结ECS方向的差异性及ECS与病灶T分级、浸润厚度、分化程度,淋巴结大小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30例发生ECS,发生ECS的淋巴结共78个(转移阳性淋巴结共174个),ECS在淋巴结浅面的发生频次为66,深面为51。其中Ⅰ区发生ECS者29个淋巴结,浅面ECS频次为26,深面为13(P0.05)。其他各区ECS的浸润方向差异无显著性。ECS发生率与原发灶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原发灶浸润厚度(P0.05)、肿瘤分化程度(P0.05)及淋巴结直径(P0.01)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部Ⅰ区淋巴结浅面发生ECS的概率较深面大。颈淋巴结ECS的发生率与口腔癌肿瘤浸润厚度、淋巴结直径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负相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filtration of ECS in the lymph node region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s (ECS) in the cervical lymph nodes. Methods: the difference in the ECS direction of the lymph nod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lymph node ECS direction, the ECS and the focus of the lymph node, the thickness of the invasion, the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the size of the lymph nodes, and so on, were included. Results: among the 57 patients, 30 had ECS and 78 ECS lymph nodes (174 metastatic lymph nodes). The frequency of ECS in the superficial lymph nodes was 66, the deep surface was 51. of which 29 lymph nodes occurred in the ECS region, the superficial ECS frequency was 26 and the deep surface was 13 (P0.05).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filtration direction of the ECS in the other areas was differ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non significant.ECS and the T staging of primary foci (P0.05). It was related to the thickness of primary focal invasion (P0.05), the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of tumor (P0.05) and the diameter of lymph node (P0.01). Conclusion: the probability of ECS in the superficial lymph node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 in the neck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larger. The incidence of ECS in cervical lymph nod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tumor infiltration of the oral cancer,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tumor in the oral cavit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ameter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umor differentiation.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分类号】:R73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华;李龙江;代晓明;;口腔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微转移关系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2 任振虎;吴汉江;;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研究现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3 任振虎;吴汉江;;舌癌手术治疗的进展[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岳琨;贾暮云;段青云;袁荣涛;王科;卜令学;;细胞角蛋白在牙龈鳞癌颈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口腔医学;2014年08期

2 任振虎;范腾飞;吴汉江;王铠;谭宏宇;龚朝建;刘金兵;;血管纵向缩缝联合显微血管吻合术重建颈内静脉[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5期

3 姚红磊;纳应坤;刘华;;前哨淋巴结活检判断口腔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系统评价[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4 任振虎;吴汉江;;舌癌手术治疗的进展[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涛;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伴口腔鳞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任振虎;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相关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赵宁波;生物钟PER1基因在口腔鳞癌中的昼夜节律变化及与体内肿瘤生长的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李文强;口腔鳞状细胞癌对侧颈部淋巴转移相关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李学杰;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相关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刘端芹;纳米磁流体热疗治疗人舌癌裸鼠异种移植瘤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7 岳琨;细胞角蛋白在牙龈鳞癌颈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14年

8 徐璇;白花丹素增强术前诱导化疗PF方案对舌癌细胞的杀伤作用[D];南昌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安奎,陈福进,李秋梨,魏茂文,宋明;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癌症;2003年05期

2 郭朱明,王顺兰,曾宗渊,陈福进,张诠,魏茂文,杨安奎,伍国号,彭汉伟;舌体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探讨[J];癌症;2005年03期

3 于文斌;曾宗渊;陈福进;张诠;;cN0声门上型喉癌的颈部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癌症;2006年03期

4 王仰坤,马乃绪,王丽,田德明,潘红;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分期及其特征的病理研究[J];齐鲁肿瘤杂志;1998年03期

5 胡晓光,孙沫逸,程晓兵,杨耀武,李建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6 冯正虎,张文峰,赵怡芳;舌癌浸润方式与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7 任振虎;吴汉江;;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研究现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8 李龙江,温玉明,王昌美,王莉娟;Rational radical neck dissection for oral cancer[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柳海;Ⅳ型胶原与层粘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王雷,陈英新,高文信;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3 金晓明,李雅馨,刘桂芳,李金荣,李宁毅,贾暮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4 宋宇峰,冯红超,温玉明;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巨噬细胞浸润和肿瘤生长、转移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5 谷建琦;张英怀;杨威;;脆性组氨酸三聚体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北京口腔医学;2006年04期

6 王军利;;18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理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7 李春艳;高文信;张茹慧;王林;赵静辉;李艳秋;;半定量PCR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的表达[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8 孙乐刚;王芳;刘玲;宋宇峰;杨佑成;王丽芳;;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9 高巍;郭传tx;;口腔鳞状细胞癌患源性诊断延迟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8年07期

10 高巍;郭传tx;;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诊断延迟现象的研究现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衍昌;李芳;;热休克蛋白6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强;张永福;卓夏阳;贾云香;;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病理分级及增殖活性的差异[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高巍;郭传tx;;口腔鳞状细胞癌延误诊断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僗承翰;林美灄;戴鑓;_5正琪;;发展奈米金结合传统化疗药物以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之协同疗法(英文)[A];2013第七届海峡两岸毒理学研讨会大会手册[C];2013年

5 吴洪儒;刘晓勇;王凤光;汪育苗;;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晓勇;吴洪儒;汪育苗;王凤光;;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李明贺;张茹慧;吴国民;;CD44 podoplan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晔;郭传tx;俞光岩;;口腔鳞状细胞癌脂肪酸代谢的初步研究[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郭传tx;李羽安;高岩;;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特征再探讨[A];海峡两岸2008口腔癌诊治与修复重建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伟伟;熊学鹏;何三纲;张文峰;;≤40岁年轻女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分析[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衣晓峰 乔蕤琳;哈医大二院揭示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机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崔婧;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2 孙晓菊;环氧合酶-2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关系的初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3 吴国民;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和鉴定[D];吉林大学;2011年

4 董作青;Id-1基因沉默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生长转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晓英;Gadd45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男男;口腔鳞状细胞癌中CADM1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秋旭;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PTEN蛋白表达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景捷;TIMPs对口腔鳞状细胞癌β-DG表达特征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春艳;口腔鳞状细胞癌中Apaf-1基因、DAPK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强;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病理学分级及增殖活性的差异[D];江西医学院;2000年

2 张建运;β-连环蛋白及其相关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3 殷树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表达的意义[D];青岛大学;2001年

4 李秀;明胶酶及其抑制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5 周茜;上皮型钙粘素及相关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杜格非;孟加拉红染色用于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检的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叶平;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的p~53、p~21基因蛋白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D];江西医学院;2000年

8 孙艳芳;桩蛋白(paxillin)在口腔磷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D];吉林大学;2012年

9 蒋宁宁;口腔鳞癌转移与MKK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吴晓燕;hBD-1和hBD-2在口腔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3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013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6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