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子儿童口腔微生物群组结构分析
本文选题: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双生子 ; 参考:《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2期
【摘要】:目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双生子儿童中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口腔微生物群组结构的差异。方法选取双生子儿童20对,其中同卵双生子10对,异卵双生子10对;乳牙列10对,混合牙列10对;有龋者17人,无龋者23人。采集唾液样本后,提取细菌DNA,经通用引物扩增16s rRNA基因和PCRDGGE分析后,计算PCR-DGGE条带数及多样性指数。结果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均表现出明显的聚类分布,但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乳牙列组中,有龋儿童的PCR-DGGE条带数(11.00±1.56)及多样性指数(1.05±0.36)低于无龋儿童(14.00±2.74,1.44±0.37),两者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牙列组中,有龋儿童的PCR-DGGE条带数(11.88±4.05)及多样性指数(1.18±0.36)低于无龋儿童(14.31±5.71,1.28±0.47),但两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亲缘之间口腔微生物组群结构更为相似,环境的影响可能大于遗传的影响。有龋儿童的微生物种类较无龋儿童有所减少。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oral microorganism in identical twins and heterozygot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Methods Twenty pairs of twins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10 pairs of identical twins, 10 pairs of heterozygote twins, 10 pairs of deciduous teeth, 10 pairs of mixed dentition, 17 cases of caries and 23 pairs of caries free of caries. The bacterial DNA was extracted from saliva samples. The 16s rRNA gene and PCRDGGE were amplified by universal primers. The number of bands and the diversity index of PCR-DGGE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re was obvious cluster distribution between identical twins and heterozygotes,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identical twins and heterozygotes (P0.05). The number of PCR-DGGE bands and the diversity index (1.05 卤0.36) in children with cari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hildren without caries (14.00 卤2.74 卤1.44 卤0.37), respectively (P0.05). In the mixed dentition group, the number of PCR-DGGE bands and the diversity index (1.18 卤0.36) in children with cari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hildren without caries (14.31 卤5.71 卤1.28 卤0.47),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structure of oral microflora is more similar among relatives, a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may be greater than that of heredity. The number of microbes in children with carie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hildren without caries.
【作者单位】: 四川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
【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1DFA30940) 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1CB-512108)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3xz0024)
【分类号】:R780.2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阿亚兹(Ayaz Ahmed);牙菌斑的分子微生态结构分析以及乳酸杆菌抑制变异链球菌属形成生物膜的治疗作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史艳芬;柠檬精油防龋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2 刘育鑫;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面菌群的变化及其与釉质脱矿相关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3 仵楠;白色念珠菌在维吾尔族、汉族3-5岁儿童口腔的分布及其在高龋儿童中基因分型[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綦斐,张瑞芝,逄增昌,汪韶洁,续美如;乳牙龋病的双生子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3期
2 陈进英,何文丹,谢以岳;双生子在牙颌颅面形态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2004年03期
3 刘鹤,邓辉,曹采方,季成叶;影响切牙大小的遗传和环境因子的特点[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4 赵华;;乳牙和混合牙列中快速扩张上颌骨——头测量法评价[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2年04期
5 杨雁琪;在混合牙列使用舌弓矫治切牙区拥挤[J];口腔正畸学;2000年02期
6 纪昌蓉;混牙期的不拔牙矫治[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2年05期
7 陈静芳;看看孩子该换那颗牙[J];中国学校卫生;1986年03期
8 李卫新,陈广琴;先天性全口多牙缺失混合牙列牙鉭畸形1例[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9 陈杰,范存晖,王兰磊;骨性Angle III类错鉭替牙期患者语音功能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10 王兰磊,李强荣,陈杰,刘新强;替牙期骨性反鉭患儿的语音研究[J];山东医药;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忠祥;;应用双生子法研究牙鉭遗传变异探讨[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班连扣;;Frankel矫治器矫治混合牙列错鉭的临床应用[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李兴元;李冰雁;武映明;刘颖萍;;家族开鉭调查报告[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4 朱发坤;李智钢;;同时拔除第一乳磨牙及第一双尖牙的临床体会[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5 彭静;邓辉;曹采方;;利用双生子进行口腔临床医学的遗传学研究[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6 苏吉梅;;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牙齿特点的研究[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冶录平;刘学成;;口外力推上颌磨牙向后矫治方法及应用[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8 陈惠珍;石四箴;;低浓度氯化镧对乳牙人工龋再矿化的影响[A];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浙江省第二十三届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高光明;邵萍;王学金;;固定矫治器治疗儿童牙槽骨外伤牙齿松动的临床应用[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10 孙振国;;三联别针簧的临床应用[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灿灿;正畸治疗要重视早期干预[N];健康报;2006年
2 吴一福;上颌扩弓治疗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3 吴一福;四军医大口腔医院推出正畸新技术——上颌扩弓治疗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以颇;牙龈出血细寻原因 针对治疗疗效好[N];保健时报;2005年
5 文木村;矫正牙齿何时宜[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朱晓京 胡晓震;儿童牙病不可小视[N];沈阳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亓庆国;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吕靖;6-12岁双生子女童颅面软组织的遗传和环境作用分析[D];辽宁医学院;2011年
2 徐静;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3 张东林;混合牙列早期未萌侧切牙至前磨牙近远中径冠宽预测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4 周必泰;Activator在安氏Ⅱ类错合治疗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丁永林;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安氏Ⅲ类骨性反(牙合)矫治时机的相关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6 白宇明;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对第二磨牙萌出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游新;上颌前牵引矫治器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王国珍;991名10-15岁儿童龋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18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11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