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5-Fu经不同给药途径持续灌注后舌及下颌下淋巴结内浓度比较

发布时间:2018-11-24 21:16
【摘要】:目的:比较舌动脉及股静脉持续灌注5-氟尿嘧啶(5-Fu)后,不同时间点舌及区域淋巴结组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方法:16只健康家犬称重后随机分为A组(舌动脉给药)和B组(股静脉给药),2组均持续24 h灌注5-Fu。在6、12、18、24 h分别切取灌注侧舌体及下颌下淋巴结;在不同时间点采集对侧股静脉血浆样品。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r-HPLC)组织样品及血浆中的5-Fu含量。结果:在各时间点,A组置泵侧舌体及下颌下淋巴结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B组(P0.01)。给药2 h后B组血浆浓度均高于A组(P0.05)。结论:5-Fu舌动脉持续灌注后,同侧下颌下淋巴结及舌组织中浓度明显高于全身灌注,血浆药物浓度低于全身灌注。
[Abstract]:Aim: to compare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5-fluorouracil (5-Fu) in tongue and regional lymph node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continuous infusion of 5-fluorouracil (5-Fu) into lingual artery and femoral vein. Methods: sixteen healthy do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lingual artery administration) and group B (femoral vein administration). The perfused lingual body and 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 were harvested at 24 h, and the plasma samples of contralateral femoral vein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The content of 5-Fu in tissue samples and plasma was determined by rever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HPLC). Results: at each time point, the drug concentration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0.01). Plasma concentrations in group B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2 h after administration (P0.05). Conclusion: after continuous infusion of 5-Fu 's lingual artery, the concentration of ipsilateral mandibular 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 and tongue tiss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ystemic perfusion, and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drug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systemic perfusion.
【作者单位】: 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贵阳市口腔医院;
【基金】:2010遵义医学院硕士启动资金项目 2012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资助项目 2012遵义医学院硕士启动资金项目
【分类号】:R73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凯,温玉明;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在口腔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展望[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2 王跃平,竺涵光,张志愿;As_2O_3灌注兔舌动脉后局部组织浓度的测定[J];上海口腔医学;2000年04期

3 金武龙;郭伟;叶为民;竺涵光;郭惠玲;;阿霉素纳米微粒靶向治疗舌鳞癌的实验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02期

4 殷学民,戴景兴,余磊,李忠华,秦建强,钟世镇;经舌动脉药物灌注化疗的应用解剖及铸型观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5 唐岳鹏;黄桂林;胡小华;张霓霓;易杰;姚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6 胡小华;黄桂林;张霓霓;易杰;姚礼;;口腔癌持续性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2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蒋穗斌;范立新;伍中华;谢巍;李翼;张钱友;李严斌;任家武;;塑料/碘填充剂在CT三维成像和标本铸型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8年02期

2 杨凯;孙德平;温玉明;李文;;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微粒联合nm23-H_1基因对口腔癌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3 杨凯;郑刚;孙德平;;口腔癌靶向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粒的急性毒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9期

4 乔薪瑾;易杰;胡晓华;张霓霓;黄桂林;;二种途径灌注5-FU犬头颈部药物浓度的变化比较[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年06期

5 杨凯;温玉明;;颈淋巴结靶向抗癌纳米微粒的研制及其对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靶向治疗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6 杨凯;郑刚;孙德平;陈睿;;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微粒联合化疗增敏基因对口腔癌原发灶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巩念明;盐酸洛拉曲克纳米制剂对MFC细胞的抗增殖作用[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令允;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2 刘艳洁;磁靶向药物载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3 梅金玉;舌动脉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4 陈兴田;以空心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的主动靶向药物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5 张晓燕;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作用的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赵湘云;基因/药物共传输载体—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D];湖南大学;2009年

7 贺振燕;红绛舌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邵兵;化合物DP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海燕,何光篪,陈尔瑜;舌动脉的巨微解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2 杨凯;淋巴化疗的药物运载系统及其应用现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9年05期

3 杨凯 ,温玉明 ,李龙江,王昌美,侯世祥 ,李超英;颈淋巴结靶向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冻干针剂的研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4 杨凯,温玉明,李龙江,王昌美,王晓毅;颈淋巴结靶向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的急性毒性和局部刺激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5 杨凯,王昌美,温玉明,李龙江,王晓毅,陈绍维;人口腔鳞癌细胞系对淋巴靶向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的敏感性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6 杨凯,温玉明,王昌美,郑刚;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靶向治疗的应用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7 杨凯,温玉明,王昌美,郑刚;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评价[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8 王跃平,竺涵光,张志愿,邱蔚六;三氧化二砷抑制口腔鳞癌细胞增殖的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9年03期

9 李宏卫,王昌美,温玉明,李龙江,陈亚多;顺铂-白蛋白微球舌动脉栓塞导向治疗舌鳞癌的临床应用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10 黄剑奇,杨明达,孙春晓;舌动脉解剖特点和化学栓塞关系[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招林;叶小英;孙传寿;;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联合5-氟尿嘧啶灌注治疗尿道内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柳青;庞淑兰;;曲安奈德联合氟尿嘧啶局部封闭治疗瘢痕疙瘩[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3 杨寒;程亮;郭圣荣;;5-氟尿嘧啶聚己内酯针状植入剂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9年08期

4 马庆勇,金全乐;654-2与5-Fu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5 宋静慧;乔惠珍;郭美君;侯伟华;马玉英;龚建新;;腹腔镜直视下病变部位注射5-Fu治疗异位妊娠27例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2年02期

6 ;5-氟尿嘧啶的心脏毒性[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6年01期

7 王丛,肖斌,吴波;5-氟尿嘧啶治疗外耳道乳突状瘤13例体会[J];四川医学;1999年02期

8 孙岩秀!300070,李筱荣!300070,张晓红!300070,孙慧敏!300070,袁佳琴!300070;5-氟尿嘧啶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眼内毒性的研究[J];眼科研究;2000年03期

9 程应东;宫外孕用5-氟尿嘧啶治疗一个月后肛门坠胀大便变细变硬及排便困难[J];临床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10 成丽蓉 ,张静 ,杨元平;激光+5-FU与单纯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交通医学;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冰;刘芝兰;卓仁禧;;魔芋葡甘聚糖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2 陈建峰;施天严;;地塞米松和5-氟尿嘧啶联合散瞳治疗人工晶体前膜[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中医眼科现代化学术交流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C];2005年

3 陈亚楠;陆景峰;徐丽贤;;CPT-11二周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4 项晓军;熊建萍;;左亚叶酸钙或亚叶酸钙联合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临床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刘勇;郭克建;;一氧化氮在5-氟尿嘧啶诱导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彭永瑞;;5-氟尿嘧啶联合更生霉素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疗效观察[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张晓东;束永前;张凤春;梁军;马学真;陈黎;黄建瑾;石根明;曹卫国;沈琳;金懋林;;紫杉醇联合顺铂和5-FU治疗晚期胃癌——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8 徐康康;廖清船;;叶酸相关类抗肿瘤药物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二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暨首届全国儿科中青年药师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9 符旭东;陈晓;廖晓琴;刘宏;张宜;;5-氟尿嘧啶原位形成植入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10 黄宏思;黄卫彤;韦鹏涯;黄衍强;;黄芪多糖协同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A];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吴一福;紫杉醇治疗头颈癌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王利;魏品康;秦志丰;研究揭示:葛根素可解决肿瘤MDR难题[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万同己;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健脾消瘤方预防大肠癌术后转移复发[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晓燕;5-氟尿嘧啶联合L-精氨酸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李晓玲;曲妥珠单抗联合5-氟尿嘧啶和/或顺铂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3 宋春霞;斑马鱼胸苷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曹晓伟;他克莫司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其5-FU敏感性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王瑞;胰岛素对5-氟尿嘧啶化疗增效作用及其机制[D];郑州大学;2006年

6 吴红兵;CD40配体重组腺病毒联合5-Fu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郭庆海;5-氟尿嘧啶食道支架的制备和体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郭天康;C-myc反义核酸联合5-氟尿嘧啶对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9 刘文;壳聚糖基5-氟尿嘧啶缓释膜片的制备及其维持青光眼术后滤过通道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赵福军;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启动子/增强子靶向调控UPRT/5-FU自杀基因系统对前列腺癌作用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新;电灼术中联合5-Fu注射治疗尿道口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2 芦灵军;5-FU对脓毒性休克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何瀚;5-氟尿嘧啶对狗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外分泌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吴慧哲;联用尼美舒利对5-氟尿嘧啶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5 王金玲;间溴苯基卟啉和二氢卟吩-5-氟尿嘧啶及金属化合物的合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昱宇;金属卟啉5-氟尿嘧啶化合物的合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继朋;拉曼光谱研究胃癌细胞及胃癌细胞与药物的相互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梅林;沙利度胺联用5-氟尿嘧啶对实验性肝癌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9 扈靖;新型卟啉-5-氟尿嘧啶及其锌配合物的合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萍;5-氟尿嘧啶联合肝素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5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355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5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