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Wnt5a基因敲除小鼠腭裂发生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21:12
【摘要】: 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因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发生机制目前仍未明确。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腭中嵴上皮细胞(MEE)、腭突间充质细胞(EPM)以及舌体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对腭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与腭裂的形成密切相关。Wnt5a是Wnt信号分子家族中唯一在上皮和间充质中均有表达的成员,并且经由Wnt/Ca2+信号通路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以往的研究证实Wnt5a基因敲除小鼠全部外向型生长的组织,包括上下颌骨、四肢、尾以及生殖器等均发育不良,并且存在初级胚胎A-P体轴延展不足。其机制主要是Wnt5a基因敲除导致进展区细胞增殖水平的下降。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文献报道Wnt家族成员的Wnt5a基因敲除小鼠口腔颌面部尤其是腭部的发育异常。 本实验对Wnt5a基因敲除小鼠胚胎颌面部进行冠状面连续切片,观察其继发腭的形态;利用BrdU标识法和TUNEL染色,研究侧腭突细胞以及舌体细胞在腭突融合期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水平,来探索Wnt5a基因敲除小鼠腭裂发生的机制。 目的:本课题应用Wnt5a基因敲除小鼠,通过观察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在腭部发育和腭裂发生中表达水平和分布的改变,探究Wnt5a信号分子对颌面部尤其是腭部发育的调控机制。 方法:本实验应用的Wnt5a基因敲除杂合子成鼠由美国Harvard大学的Dr. McMahon实验室赠予,饲养在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动物中心,将阴栓阳性的孕鼠记为妊娠0天(gestation day 0,GD0)全部孕鼠分别于GD14、GD15和GD18上午10时处死,处死前20分钟均按100mg/kg体重腹腔注射BrdU。分离Wnt5a基因敲除和正常对照鼠胚,4%多聚甲醛固定,系列脱水,包埋,5μm冠状面连续切片用于HE染色、BrdU标识和TUNEL标记。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Wnt5a基因敲除小鼠胚胎表现如下:1、口腔颌面部形态学上的明显异常,主要为上下颌短缩、舌异常隆起并且未能下降、侧腭突短缩并缺乏水平上抬而形成腭裂。2、BrdU染色结果显示腭突融合期的腭间充质细胞以及舌上皮与间充质细胞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腭正中嵴上皮却未发现阳性细胞。3、TUNEL标识法结果显示腭突间充质细胞、舌背上皮细胞及舌体间充质细胞发生异常增多的TUNEL阳性的凋亡细胞,而在腭正中嵴上皮却未发现TUNEL阳性细胞。 结论:1、Wnt5a基因敲除小鼠口腔颌面部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腭裂和舌形态及位置异常。2、Wnt5a基因敲除小鼠腭裂发生与腭正中嵴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改变以及腭突间充质细胞凋亡水平改变具有相关性;同时舌形态及位置异常也是其腭裂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图文】:

腭突,口腔颌面部,基因敲除小鼠,连续切片


光学显微镜观察 Wnt5a 基因敲除小鼠胚胎口腔颌面部冠14.5、HE 染色)对照组:舌体表面已经转变至扁平,并且下降至相当于前腭突生长良好(A);侧腭突前 1/3 部(下颌第一磨牙照)的双侧侧腭突已经上抬至舌体上方,并且在中线处可见少量残余 MEE 细胞,左右两侧腭突的 EPM 细胞已(B);侧腭突后 1/3 部(上颌第一磨牙牙胚作为平面参突处于接触融合的初期,中线处可见若干残留 MEE 细胞验组:舌体形态依旧处于高而窄的状态,舌表面凹凸不稍有下降,但依然占据了固有口腔的大部分空间。前腭常(D);侧腭突前 1/3 部的左右两侧腭突已上抬至舌的行水平方向的生长,但是没有发生接触,即该部位发生E);侧腭突后 1/3 部的左右两侧腭突在舌的两侧进行垂裂隙的距离大于侧腭突前部(F)。(A、B、C 为正常对照

口腔颌面部,腭突,基因敲除,牙胚


光学显微镜观察 BrdU 阳性细胞在口腔颌面部的表达分布U 阳性细胞表现为胞核的褐色染色。低倍视野可见阳性细颌、下颌、牙胚、腭突以及舌组织(A、D);Wnt5a 基因以及侧腭突间充质的 BrdU 阳性细胞数量以及占总细胞组相比无显著差异(B、E)。正常对照组侧腭突融合,皮细胞仍可见 BrdU 阳性细胞(C);Wnt5a 基因敲除小发生接触融合,其正中嵴上皮细胞已由复层转化为单层胞核明显,但未见 BrdU 阳性细胞(F)。(A、B、C 为正E、F 为基因敲除组;A、D 为 25 倍放大,,B、E 为 100 200 倍放大; T 为舌; D 为牙胚; P 为侧腭突;黑色箭头 MEE 中 BrdU 阳性细胞;红色箭头所指为基因敲除小平状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8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保恩,郭兰涛,董青,马洪;Syk对三氧化二砷诱导脑瘤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6期

2 李宏;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动态与医学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季彤,张陈平,解雪涛;胶原蛋白在咬肌附着及再附着界面的表达[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4 曾繁清,郑从义,张新晨,李宗山,王可,李朝阳,王川婴,张新松,黄晓玲,张沪生;超低频脉冲梯度磁场诱导癌细胞凋亡和抑制癌细胞生长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C辑;2001年05期

5 尚德淑,王芸庆,宋今丹;不同人大肠癌细胞内质网合成的二硫键异构酶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6 张建,胡远兵,杨忠,蔡文琴;Wnt信号通路与神经发生[J];解剖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7 孙雨,方凤,李慧,满立新,缪东幸;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超微结构显示法的改进及意义[J];解剖学报;2003年01期

8 林勇,刘庆莹,朱长庚,薛德麟,魏瑛;白细胞介素-2对大鼠海马脑电图和胶质细胞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和显微图像分析等方法的研究[J];解剖学报;1998年01期

9 刘晓云,徐卫,包振民;中国对虾触角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张沪生;一定参数的磁场在不同生物层次上抑制恶性肿瘤生长[J];生物磁学;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官迅;急性心肌梗塞后存活心肌的MRI与生物体视学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2 屈树新;磷酸钙生物陶瓷骨诱导过程的早期细胞分化和骨特征蛋白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孟春;内质网分子伴侣家族成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中的表达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4 陈建业;人21.5kDa MBP微基因转移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郑连文;BCL-2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膀胱肿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陈香宇;新的肝细胞癌相关候选基因IDD01的克隆和鉴定[D];郑州大学;2004年

7 王冰水;次声对细胞作用的部分生物力学机制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8 赵园园;三氧化二砷对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的耐药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吕涛;“益肝康”单味药对肝星状细胞活化TGF-β1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有效成分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李春晖;survivin、caspase-3在大鼠耳蜗发育过程以及顺铂耳毒性和磷霉素钠拮抗的大鼠耳蜗中表达规律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汉萍;以胶原复合膜为骨架的活性人工皮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郭英;结节硬化型Hodgkin病肿瘤细胞起源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王宏坤;重组人Ⅱ型胶原250-270多肽的基因构建和表达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4 刘玲;人Ⅱ型胶原蛋白的制备、鉴定及其应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5 张春光;犬下颌骨牵张成骨中髁状突软骨改建与细胞外基质变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陈平健;乳腺肿瘤与β-连环素及其复合体的相关性[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7 王玉荣;子宫肌瘤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mRNA表达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吕晶;维甲酸Ro40-8757对人大肠癌细胞系CCL-187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9 苏润刚;义齿磁性固位体中两种特殊不锈钢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体外细胞毒性实验[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10 李盛阳;医学细胞图象分割与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12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12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5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