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牙周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08:32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大量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吸烟、糖尿病、肥胖症等,其中多数危险因素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发因素,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基质的反应,各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产生及作用都与炎症过程很类似。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特殊慢性炎症过程,局部和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心血管疾病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慢性牙周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牙周炎造成的组织破坏,除了致病菌的直接破坏外,更主要的是致病菌引发的宿主免疫反应性炎症造成的继发性组织破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牙周炎和冠心病的发病明显相关,提示了慢性牙周炎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建立小型猪牙周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模型,通过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以及动物模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初步探讨了牙周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相关性的可能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选择七月龄五指山小型猪4头作为实验动物,动物分为三组:单纯牙周感染模型组;牙周感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单纯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通过牙周手术、结扎、涂菌和高脂饮食饲养建立牙周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动物模型。经牙周检查、血脂检查及对血清中CRP、IL-18浓度的检测,并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牙周感染情况和动脉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成功建立了小型猪实验动物模型,牙周检查发现复合模型组动物牙周袋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较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有明显增加;复合模型组动物较单纯牙周感染模型组TC、HDL-C、LDL-C、CRP及IL-18水平明显升高,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发现主动脉形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结论:复合组动物牙周感染情况表现较重并可能合并更严重的动脉病变。提示在牙周感染过程中,通过细菌作用及其引发的免疫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但其中的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图文】:

动物体,小型猪,体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5) 苏木精-伊红(HE)染色;(6) 中性树胶封片。2.8 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x ±s表示,统计方用配对 t 检验、多组比较采用 LSD-t 检验。3 结果3.1 体重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动脉粥样硬化模型(C 组)小型猪体重增加最为明显;牙周炎模型(A 组)小型猪体重增加较少,,在 80 天后体重增加停止;牙周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B 组)小型猪体重也有一定增加,但增加幅度明显小 组。如图 1 所示。

低密度脂蛋白,动物,高密度脂蛋白


各组动物不同时间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81.4;R5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娟;王宪;;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炎症免疫机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03期

2 严鹏科;汪江波;张慧;段才闻;李世煌;;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适配子PM1的特异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05期

3 贾镭;王晓建;惠汝太;;DNA甲基化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4 宋瑞;王广;张永珍;;早期预警:氧化高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物?[J];山东医药;2011年36期

5 张蕊;聂玲;曹国荣;辛辉;;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6 林广庆;严鹏科;汪江波;张慧;段才闻;李世煌;;泡沫细胞寡核苷酸适配子PM2的特异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2期

7 周逸丹;张萍萍;黄爱华;;2型糖尿病并发牙周感染与解偶联蛋白3基因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2期

8 许兆延;杨希立;周昭仑;李健民;蔡炜标;李健;温旭涛;;不同吸烟状态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8期

9 陆颖菲;高向东;顾觉奋;;微生物来源的ACAT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年15期

10 卞茸文;顾刘宝;吕利萍;仲肇舒;夏晖;娄青林;欧阳晓俊;;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丽霞;苗贵华;齐峰;王先梅;石燕昆;吕晋琳;李明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激活蛋白-1与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2 杨永宗;;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进展和困境[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唐志晗;刘录山;杨琼;任重;姜志胜;;NARC-1蛋白在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丽霞;;激活蛋白-1与脂联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5 杨丽霞;苗贵华;齐峰;王先梅;石燕昆;吕晋琳;李明秋;;脂联素与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赵清;魏盟;赵炳辉;;磁共振影像评估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魏万林;;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进展[A];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黄代捐;张永学;兰晓莉;张国鹏;张斌青;常伟;;Tc~(99m)-HYNIC-Annexin V兔动脉粥样硬化块凋亡显像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杨永宗;;动脉粥样硬化:心理应激—免疫反应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老年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韩雅玲;荆全民;王效增;王守力;马颖艳;栾波;王耿;;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联合介入治疗[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怀东;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形成的[N];民族医药报;2008年

2 马依彤;行动起来 改变外周血管病诊疗现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许俊堂;不让血栓早形成[N];家庭医生报;2007年

4 张中桥;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致动脉粥样硬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湖北 主任医师 张秋臻;让动脉晚十年硬化(一)[N];家庭医生报;2006年

6 张中桥;血清IL-18是预测冠心病重要因子[N];健康报;2006年

7 郑振声;体外反搏与粥样硬化[N];健康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云涛;高TG血症小鼠模型特殊表型值得深入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张中桥;四军医大西京医院研究证明:血清IL-18是重要的冠心病预测因子[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教授 严晓伟;好胆固醇可能会变坏[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军;人SIRT1基因cDNA内皮细胞特异转基因鼠系的建立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秦玲;VCAM-1、ICAM-1和PAI-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赵书刚;王氏连朴饮加味干预湿热夹瘀型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达娃次仁;吡格列酮抑制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D];北京大学;2008年

5 危当恒;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极化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D];重庆大学;2006年

6 刘振江;DNA甲基化对金属基质蛋白酶-9基因功能的影响及其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刘彬;DNA甲基化对LRP1表达的影响及其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具英花;氨基单糖—葡萄糖胺在内皮细胞活化调节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9 宋京郁;血红素加氧酶-1在伴有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高表达[D];延边大学;2007年

10 王韶屏;受体相关蛋白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和腹主动脉瘤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鳌;牙周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王新莉;罗格列酮对血脂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3 尹小波;丙丁酚可干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调节SR-BI的表达[D];南华大学;2007年

4 李新岩;纤维蛋白原在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5 杨国强;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6 张慧;泡沫细胞靶标蛋白的适配子筛选[D];南华大学;2007年

7 金卫国;感染负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8 常培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医学院;2007年

9 魏冬梅;通脑心脉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朱冬菊;探讨血透患者体内氧化应激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28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28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a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