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umann种植系统4年临床应用回顾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16:01
【摘要】:目的:评价Straumann种植系统修复牙列缺损的长期临床效果,同时评估影响种植体上部结构及周围组织稳定性的各种临床因素,为临床工作中Straumann种植体的使用及维护、上部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其临床效果和远期成功率。 方法:2008年1月-12月,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对130名牙列缺损的患者植入Straumann种植体191枚,患者年龄21-68岁,平均46±9岁,种植体愈合方式为非潜入式,上部结构均为固定修复,,包括单冠、两种植体联冠及两种植体支持的三单位固定桥,患者于修复完成后6个月复诊,以后每年复诊,进行临床及放射学检查,共追踪随访4年。统计种植体存留率、成功率、修复体成功率,对比不同固位方式发生种植体机械性并发症的几率;记录种植体周改良菌斑指数(m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D),检测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变化;统计4年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水平,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评估患者年龄、性别、种植位点、术中是否植骨、修复方式等影响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的各种临床因素。 结果:130名患者中共24名患者(31枚种植体)因电话号码更换或家庭搬迁失去联系,失访率为18.46%;进入研究的共160枚种植体,1枚种植体在术后5个月时松动取出,4枚种植体出现种植体周围炎,155枚种植体达到成功标准,种植体存留率和成功率分别为99.38%和96.88%;4年内,共22枚种植体出现螺丝松动、冠脱落、崩瓷等机械性并发症,修复体成功率为85.81%,螺丝固位与粘结固位发生机械性并发症的几率分别为26.92%和7.77%;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均保持了良好的口腔卫生,种植体周改良菌斑指数(mPLI)维持在较小的水平,龈沟出血指数(SBI)、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D)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生物学并发症;4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平均为1.26±0.50mm,各种临床影响因素中,以修复方式及术中是否植骨对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影响较大,单冠、两种植体联冠、两颗种植体支持的三单位固定桥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平均分别为1.47±0.31mm、0.85±0.40mm、1.71±0.26mm,术中植骨与不植骨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平均为1.03±0.27mm和0.90±0.27mm。 结论:1.Straumann种植系统长期应用临床效果较好,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状况稳定; 2.螺丝固位修复后产生的机械性并发症较粘结固位多,但粘结固位修复时粘结剂不去除干净,易发生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生物学并发症; 3.行骨再生手术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大于种植区骨量充足者,单冠及固定桥修复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大于两颗种植体联冠修复者。
【图文】:
图2 X 线示种植体周 图3 取出失败种植体 图4 X线示种植体围低密度影像 周围骨吸收约5 m复体成功率55枚种植体中,共22枚种植体出现机械性并发症,其中有17枚为上部结构松枚为烤瓷冠崩瓷,1枚种植体颈部折断,最早发生在修复后两个月,最晚为4年(见图6-7),修复体成功率为85.81%;临床上,对于出现机械性并发症体的处理,大部分只需要重新粘结和螺丝加力即可,本研究中,有一例由
1. 种植体存留率及成功率160枚种植体中,一枚种植体在植入术后5个月时松动,X线检查见种植体周围低密度影像(图2),该种植体为失败种植体,局麻下取出(图3),搔刮牙槽窝内炎症组织,待创口愈合后择日重新种植,种植体存留率为99.38%;共3名患者4枚种植体出现种植体周围炎症状,种植体周围牙龈红肿、溢脓,X线示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明显(图4),经局部临床处理,牙龈红肿消退,牙周袋变浅,种植体周围骨持续吸收停止,该4枚种植体定义为种植体存留;一名前牙缺失的患者种植修复后一个月复诊时因修复体边缘粘结剂未去除干净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及时经临床处理,软组织恢复正常,未出现明显骨吸收,仍为成功种植体;本次研究中,共155枚种植体达到成功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83.4
本文编号:2628729
【图文】:
图2 X 线示种植体周 图3 取出失败种植体 图4 X线示种植体围低密度影像 周围骨吸收约5 m复体成功率55枚种植体中,共22枚种植体出现机械性并发症,其中有17枚为上部结构松枚为烤瓷冠崩瓷,1枚种植体颈部折断,最早发生在修复后两个月,最晚为4年(见图6-7),修复体成功率为85.81%;临床上,对于出现机械性并发症体的处理,大部分只需要重新粘结和螺丝加力即可,本研究中,有一例由
1. 种植体存留率及成功率160枚种植体中,一枚种植体在植入术后5个月时松动,X线检查见种植体周围低密度影像(图2),该种植体为失败种植体,局麻下取出(图3),搔刮牙槽窝内炎症组织,待创口愈合后择日重新种植,种植体存留率为99.38%;共3名患者4枚种植体出现种植体周围炎症状,种植体周围牙龈红肿、溢脓,X线示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明显(图4),经局部临床处理,牙龈红肿消退,牙周袋变浅,种植体周围骨持续吸收停止,该4枚种植体定义为种植体存留;一名前牙缺失的患者种植修复后一个月复诊时因修复体边缘粘结剂未去除干净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及时经临床处理,软组织恢复正常,未出现明显骨吸收,仍为成功种植体;本次研究中,共155枚种植体达到成功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8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攀;刘洪臣;李德华;林升;彭勤建;史真;吴晓霞;;三种螺距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7年01期
2 吴小吉,林野,邱立新,李健慧,邸萍;应用共振频率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5年02期
3 张志勇;黄伟;赖红昌;吴轶群;王凤;王申;;Straumann种植系统7年临床应用回顾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2628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287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