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法”下颌骨厚度扩展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0 06:53
【摘要】:研究目的 1、分析X线头影测量在面下部宽度测量的可靠性,运用该方法分析临床天然珊瑚石夹心扩展下颌骨中面下部软硬组织轮廓的变化; 2、对比天然珊瑚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在下颌骨厚度扩展手术中对下颌骨、咬肌以及下牙槽神经的影响; 3、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夹心法治疗单侧下颌骨发育不良患者面下部不对称畸形,分析该手术方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并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以及基于CT的形态学方法分析面下部轮廓的变化。 方法 1、对25例Ⅱa类半侧颜面短小患者,通过下颌角点、上颌中切牙根尖点、下颌中切牙根尖点(受累较轻侧)测量面下部三个层面骨骼轮廓到中线的距离,与CT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天然珊瑚石夹心法扩展下颌骨的病例,在术前、术后、术后随访三个时间点,测定软硬组织轮廓的线距变化,计算不对称率,进行回归分析。 2、测量天然珊瑚和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夹心充填到山羊下颌骨两侧,9只山羊分三组,于术后6月、12月和18月观察,每组随机选取1只山羊取下颌骨、咬肌以及下牙槽神经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扫描、透射电镜),计算咬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肌小节长度。每组2只山羊取完整下领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并将三组山羊CT数据进行重建,配比分析,测量下颌骨植骨区厚度以及体积,分析吸收率。 3、分析因珊瑚羟基磷灰石夹心扩展下颌骨厚度的两例病例。采用X线头影测量法对面下部三个层面进行骨骼轮廓和软组织轮廓的测量,并采用CT数据进行图像分析、配比,测量下颌骨厚度以及下颌骨植骨区体积的变化。 结果 1、采用X线头影测量与基于螺旋CT的颅面测量用于面下部宽度的测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个体数据差异仍然比较明显,应用尚存一定的局限。在天然珊瑚下颌骨厚度扩展病例中,软硬组织变化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 2、天然珊瑚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夹心法均有效地扩展了山羊下颌骨厚度,天然石芝珊瑚于术后6月基本降解完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需要12-18月,两者在术后12月、18月时下颌骨厚度扩展效果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形态分析可以直观反映术后骨性轮廓的变化,天然珊瑚术后的吸收率比珊瑚羟基磷灰石更高。夹心法扩展山羊下颌骨于术对大部分咬肌纤维、下牙槽神经纤维无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病理影响。不同时间点天然珊瑚石与珊瑚羟基磷灰石侧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和咬肌肌小节长度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夹心法”扩展下领骨厚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可行性,但应遵循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结论 1、X线头影测量法、基于CT的颅面测量和图像形态学分析为临床面下部不对称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不同方法,X线简便易用,适合初步分析,CT测量和分析更精确,仍应作为主要参考标准; 2、“夹心法”下颌骨厚度扩展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善下颌骨厚度和面下部不对称畸形的方法。 3、在山羊实验研究中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天然珊瑚均具有良好的下颌骨厚度扩展效果。对于咬肌、下牙槽神经功能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有赖于长时间的随访。 本文以临床常见的面部不对称畸形为出发点,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基础研究两方面探讨“夹心法”作为一种新方法,在扩展下颌骨厚度、矫治面下部不对称畸形的可行性,同时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和CT测量、形态分析方法评价于术治疗的效果,使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更加有据可依。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3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刚;陈新;肖水生;;采用Delaire分析法探讨安氏Ⅱ类骨性错鉭颅面形态特征[J];北京口腔医学;2008年06期
2 张若芳;厉松;张丁;;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二维差异及其对头影测量的影响[J];北京口腔医学;2010年03期
3 祖彬彬,周洁珉,金宜霖;“Wits”分析法的评价[J];北京口腔医学;1995年03期
4 冯格;宋锦t,
本文编号:2634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342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