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12:52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研究在偏侧咀嚼这一干扰因素影响下,正畸牙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移动特征及牙周组织变化情况,为正畸临床上掌握偏侧咀嚼习惯患者正畸牙移动的特点提供可供参考的实验依据。 实验方法:通过拔除大鼠一侧下颌全部磨牙建立大鼠偏侧咀嚼动物模型,在同一初始力值作用下拉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分别于0、3、7、10、14天测量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并截取包含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的组织块行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1)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牙移动速率小于对照正常咀嚼状态(P㩳0.01);失咬合侧牙移动速率明显大于正常咀嚼状态(P㩳0.01),表明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有影响。 (2)代偿性咀嚼增强侧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变化与对照正常咀嚼状态下牙周组织变化相似,但牙周膜间隙宽于正常咀嚼状态;而失咬合侧牙周组织出现退行性组织学改变。 (3)实验表明,在正常咀嚼、代偿性咀嚼功能增强及失咬合三种状态下,牙齿受外力作用下,其移动均表现为三个阶段:1)瞬时运动,2)迟滞期,3)后期移动阶段,符合正畸性牙移动的一般规律。 结论:动物实验证实偏侧咀嚼影响正畸牙移动速率,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增强影响而减慢,失咬合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减弱而加快。但无论牙移动速率快慢,牙移动均符合正畸性牙移动的一般规律,表现为三个阶段即瞬时运动、迟滞期及后期移动阶段。组织学上,代偿性咀嚼增强与正常咀嚼状态下相比未见牙周组织发生明显改变而失咬合则趋向于使牙周组织发生退行性变。
【图文】:

加力装置,大鼠,实物


用持针器取一段长 8mm 的拔髓针针尖部,近龈缘处插入腭粘膜,抵骨面后沿腭骨舌面至拔髓针末端到达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处,用探针将拔髓针的末端也埋入腭粘膜下。拔髓针方向与上颌切牙-上颌第一磨牙连线平行。如图 5。2.2 牙齿移动距离的测量方法分别于 0、3、7、10、14 天将实验组、对照组大鼠用 10%水合氯醛(0.3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后俯卧于 X 线摄影台上,,由水平仪确保 X 线摄影台台面水平。大鼠头部由特定装置固定,确保每次拍摄时大鼠头位一致。取一段光滑针长约 5mm,其一端垂直向弯制成“L”型,拍摄前,将长臂沿大鼠上颌牙舌面近龈缘处插入颚粘膜,短臂的顶端指向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颈部近中顶点,以达到指示目的。拍摄时, X 线垂直进入标本,X 线球管距胶片 10cm,每次拍摄前需校正标本、

X线摄影,大鼠


标志点的设定及牙移动距离的确定:设点有拔髓针近中端的顶点 A 及拔髓针远中端点B、上颌第一磨牙颈部近中顶点C,同侧切牙颈部远中顶点D。用Canon数码相机(600 万像素)翻拍 X 线片,拍摄中,用固定装置确保相机镜头平面与 X 线片平面平行,且二者之间距离恒定。将所摄取 X 线片的数码相片输入电脑,用 Image-plus-5.0 生物学分析软件测量分析,分别标记标志点 A、B、C、D点,如图 5、6。测量 AB、CD 间距离,每个值均测量 3 次,取均值,依据公式CD实际=CD×8mm/AB"#牙实际移动距离"#="#CD后-CD前"#确定牙实际移动距离。所有操作均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8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征订《口腔正畸诊断学》彩色幻灯[J];口腔正畸学;2000年02期

2 白玉兴,胡冰,李静,纪昌蓉;口腔正畸综合诊断分析系统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3 ;口腔正畸新技术新进展专家讲座学习班通知[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3年01期

4 ;口腔正畸新技术、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5 ;关于举办《口腔正畸临床新技术》学习班通知[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6 殷忠平;徐芸;;静磁场对口腔组织的生物学效应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7 胡燕;;口腔正畸患者的健康教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4期

8 贾绮林;韩国正畸专家朴仁出博士谈口腔正畸与容貌美[J];口腔正畸学;1994年03期

9 姜世同;莱钢地区口腔正畸1678例临床分析[J];口腔正畸学;1995年03期

10 傅民魁;主编的话[J];口腔正畸学;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孙玉莉;王伟芹;尹常健;;柔肝抑纤饮联合二至丸对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周绍华;;脑血康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3 俞建;吴家敏;杨毅;汪永红;时毓民;周文江;朱列伟;;抗早熟中药对青春发育启动大鼠骨骼生长及相关基因的影响[A];第23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4 徐向田;;清醇绿宝茶调节大鼠血脂和影响动物体重实验研究[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邢东炜;张闽光;刘力;唐岚;;天冬胶与碘油肝动脉栓塞抗大鼠移植肿瘤的比较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6 时高峰;王琦;许茜;李如迅;杜煜;;大鼠肝微小转移癌血供特点的CT灌注成像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赵耀德;程春霞;祁红琳;岑小波;欧光乾;殷际平;罗传斌;;X线导航下碘化油肺减容的动物实验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8 赵喜;张安君;龚志刚;谭文莉;钟薏;詹松华;;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实验室检查评价小鼠H22肝癌模型的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9 田辉;李新兰;宋毅;樊柏林;;缬草提取粉改善睡眠作用动物实验报告[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明亮;臧潞;郑民华;蒋渝;李烨;;超声刀对胆囊管钳闭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中国第十四届内镜医学学术大会、《中国内镜杂志》创刊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恩德思奖(Endoscopics Award)颁奖大会论文汇编(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志勇;高血压基因治疗动物实验获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02年

2 王雪飞;别让动物实验一叶障目[N];健康报;2006年

3 记者  何屹;英首相表态支持医疗动物实验[N];科技日报;2006年

4 孝文;备受争议的灵长类动物实验[N];中国矿业报;2008年

5 何德功;动物实验证明:老鼠基本没有小脑也能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傅俊英;动物实验表明:逍遥散可干预杏仁核和海马功能[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王海;实验发现达菲可能损害大脑[N];医药经济报;2007年

8 刘昊;美SARS疫苗动物实验获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陈勇;美研发帕金森病疫苗动物实验效果好[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记者 毛磊;动物实验显示姜可能具抗癌功效[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宗刚军;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2 曹洋;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宋满根;新型喜树碱衍生物NSC606985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体内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王宏辉;PVA颗粒与中药白芨栓塞犬子宫动脉的实验对比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汪延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定量分析放射性脑损伤微观病理改变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胡艳;金虎膏防治头颈部放疗所致皮肤损伤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李冠民;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模式的分析与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铃木聪;电热针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翁红雷;干扰素-γ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曹殿波;永久性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斌;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2 汉瑞娟;张力性气胸火线救护装置的研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3 穆同娜;军用应急食品基础配方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强;首乌补肾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齐晓军;补肾壮骨胶囊对骨性关节炎中一氧化氮表达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刘洪倩;雌激素对去势大鼠骨折愈合早期TGF-β表达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年

7 王晓洁;牙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和生物密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关永志;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重建犬颈段食管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9 李运祥;生物性人工腱膜组织同化过程的电镜观察[D];青岛大学;2005年

10 葛峥;乌头汤及其配伍抗风湿作用的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40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40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8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