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演化过程中,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劳动工具的改进,逐渐减弱了对咀嚼器官的功能刺激,造成咀嚼器官不断退化的遗传趋势和某些口腔疾病的流行。人类牙齿的形态、牙齿磨耗、牙周病、龋病以及第三磨牙萌出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为了纵向地观察牙齿及颌骨的演化,我们把古人类牙牙合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 由于样本年代久远、损坏程度不一,牙齿数量少而难得,所以涉及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充分、不完善。加之先前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够先进,有关古代人牙齿内部根管形态的研究极为少见。以往大多采用序列片切、透明标本法或X线片观察对牙根和根管系统的研究。前两种方法会损坏标本,而X线牙片所提供2D图像却丢失了大量3D形态的信息。显微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的精度高,,对样本没有什么破坏,目前已成为对离体牙进行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研究的有力工具。随着各种3D重建软件、图像分析以及测量软件的成功开发,使得牙体测量更加方便、精确;通过3D重建及数字测量技术来分析牙齿形态已经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采用显微CT及3D重建方法,精确测量了陕西地区出土三千年前人的根管形态。 在研究第一部分,对陕西长安区少陵原西周墓地出土的三千年前人前牙(67颗)和下颌第二前磨牙(25颗)进行Micro-CT扫描,建模后运用Mimics软件测量根管弯曲度。结果显示:(1)陕西地区出土三千年前人的多数样本近远中向(MD)的弯曲发生率低于唇舌向(BL)。(2)近远中向(MD)弯曲均弯向远中;唇舌向(BL)均弯向舌侧;上颌前牙根管系统均为1-1型根管,仅1例尖牙出现根尖分歧。(3)直根管在1-1型根管中发生率较高。上颌侧切牙出现S型弯曲的比例是19.04%;另外,有19.04%的侧切牙和12.50%的尖牙在近远中向(MD)和唇舌向(BL)都存在弯曲。(4)近远中向(MD)上出现中、重度弯曲的比例低于唇舌向(BL),且有统计学差异(P 0.05)。此外S型弯曲根管下切牙的比例12.50%。(5)下颌第二前磨牙直根管比例高,唇舌向(BL)上中、重度弯曲的比例20%、12.00%,近远中向(MD)中度弯曲的比例16.00%,无重度弯曲。近远中向(MD)上出现中、重度弯曲的比例低于唇舌向(BL)。 在研究的第二部分,对25颗陕西长安区少陵原西周墓地出土的三千年前人下颌第二前磨牙进行Micro-CT扫描,建模后运用专用软件测量根管锥度和根管壁的厚度。结果显示,下颌第二前磨牙根管BL向根冠、根中及根尖1/3段锥度分别为:0.248±0.197、0.353±0.110、0.138±0.115;MD向锥度分别为:0.069±0.073、0.083±0.056、0.074±0.048。BL向以中段锥度最大,其次为冠段,尖段最小,三段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MD向亦以中1/3段锥度最大,三段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㧐0.05)。根管壁的厚度近中侧、远中侧、颊侧、舌侧根冠1/3分别是:2.07±0.32mm,2.08±0.24mm,2.14±0.57mm,2.00±0.69mm;根中1/3:1.66±0.32mm,1.45±0.26mm,1.68±0.56mm,1.52±0.63mm;根尖1/3:1.30±0.39mm,1.18±0.31mm,1.25±0.56mm,1.34±0.65mm。各段4个方位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图文】: 扫描后的 2D 图像数据(DICOM 文件)导入软件 Mimics 软件进行重建。调整模型的透明度,将牙体硬组织设为半透明,根管系统的 3D 模不透明 (图 1)。
图 1b 上颌尖牙颊舌向、近远中向观(根管侧支)2.3 测量方法在 Mimics 界面下,3D 模型的展示采用的是平行投照模式,其成像原理与 X 线平行光投照技术相一致[51]。牙齿及根管模型的近远中向观、颊舌向观屏幕图像以 BMP 的格式保存,然后输入图像分析软件 Image-ProPlus6.0(Media Cybernetics,Silver Spring,MD,美国),图像精度为 1280 ×770像素[52]。2.3.1 根据 Mimics 测得的牙齿实际长度校正图像。采用 Schneider 法[34]测量两个方向上的根管弯曲度(图 2)。具体步骤为:确定 a 点为根管口中心,从 a 点沿根管长轴作一直线,到达根管弯曲的起始拐点(b 点),从 b 点再作一直线到达根尖孔中心 c 点,两直线的夹角为 Schneider 法测量角[52]。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香菊;邵金陵;段清波;卢娟;;两千年前人与当代人上颌第二前磨牙牙釉质厚度和密度的对比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陶小玲;彭彬;边专;樊明文;;400颗上颌前牙根管弯曲情况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3 潘莉;章润贞;李颂;;13~23岁下颌第二前磨牙单根管锥度的初步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4 董宝财,李映芳;牙体组织制片技术的改进及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张文,彭彬,陈智,边专,樊明文;487颗下颌前牙根管的弯曲情况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5年01期
6 顾永春,皮昕;3803个恒牙根管的解剖形态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7 朱泓;山西省忻州市游邀遗址夏代居民牙齿的测量与观察[J];人类学学报;1990年02期
8 刘武,杨茂有;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J];人类学学报;1999年03期
9 李法军;朱泓;;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张璇;邵金陵;张志敏;李霞;韩迎星;蒋勇;;新石器时代人牙齿的龋病状况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永春;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变异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涛;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孟勇;陕西长安区出土1000年前人牙齿形态学及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645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4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