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尿素代谢与尿素酶基因表达的研究
【图文】: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一萝)塑解谧拭璐2,533.54,555,566,577‘588.599.51010.511PH仇不同pH值下内氏放线菌尿素酶活性的变化Fig1.UreaseactiviytofActinomyeeSnaeslundiiatdiefferntPHvalueS随着尿素底物浓度的增高,内氏放线菌尿素酶催化活性迅速增高。当尿素浓度增加到50~。FL时,底物浓度再继续增加,催化活性的增加率减小,活性趋于最大值(vmxa)(图2)。使用统计学分析拟合酶活性倒数与底物浓度倒数的直线回归方程,线性相关性良好(二0.993),得到米氏常数K」11=7.5~olL/。说明在尿素浓度在7.5~。比时,内氏放线菌尿素酶具有50%的最大活性。根据Lin~vae-rBkur方程式:1瓜二K的叮m[1s+lV/m,得到vmxa=55·6nnlol/浏而mgecnProetni。经计算,在口腔中正常尿素浓度3一10mmol几范围内,尿素酶活性大约保持在最大活性的21%~63%。一八U00060心J戎呼、j,工月叫。公。向二工勺。留活叫.绷鹅五瀚毅送》10叁。031020406030100120尿素浓?
2实验设备pH控制仪(Jneoc,上海任氏电子有限公司)BTOO一6OOM型八通道蠕动泵(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YZ15巧型单通道蠕动泵(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PI一600一lpH电极(eJnc,o上海任氏电子有限公司)HX一1050型循环水浴箱(北京博医康技术有限公司)培养罐(contimiousculurtevessel,四川大学玻璃仪器制造CJJ一7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江苏振兴仪器厂)HTSPlus多孔板高效分析仪(美国PE公司)紫外光分光光度计(752C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氨试剂盒(北京柏定生物制剂有限公司)MRC一1024ConofealLaserSeanJ苗ngMieorsePoe(BioRad)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8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琼;邹静;;低龄儿童龋与其相关致病菌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娅玲;胡涛;周学东;;内氏放线菌尿素酶基因表达的研究[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黄文明;杨德琴;;耐酸因子F-ATPase在体外生物膜中不同pH条件下的表达特点[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关晓旭;梁雪;徐欣;李继遥;;蜂房主要有效成分槲皮素对口腔致龋菌的影响[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李艳莉;杨德琴;秦杰;辛秉昌;;微阵列纵向分析龋易感儿童患龋前后牙菌斑生物膜中放线菌的组成多样性[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赵军;张任秀;郑元俐;;口腔修复材料表面细菌粘附的实验研究[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罗爱华;杨德琴;;DNA微阵列分析少数民族儿童唾液微生物组结构[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秦杰;杨德琴;;封闭人群高龋无龋儿童牙菌斑生物膜微生物组的构成分析[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娅玲;牙菌斑尿素代谢与尿素酶基因表达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滕笛;口腔细菌影响绿脓假单胞菌感染肺上皮细胞的体外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3 童忠春;Nisin抗菌肽抑制致龋菌和根管感染致病菌的体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正仪;齿科镍铬合金析出镍离子对内氏放线菌糖代谢和尿素代谢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蔚;金属离子对内氏放线菌尿素酶活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3 罗爱华;封闭人群高龋无龋儿童唾液微生物的构成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0年
4 杨燃;儿童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的关系初探[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亮;变链素对牙菌斑生物膜主要细菌影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6 杨保华;五黄提取液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毒性作用的体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朱f;天然药物五倍子与氟化物防龋效果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秦杰;封闭人群高龋无龋儿童牙菌斑生物膜微生物的构成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649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4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