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失交感神经支配对骨形成与改建及其血管再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11 19:54
【摘要】:目的: 神经支配对于骨形成与改建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参与骨代谢的调控。交感神经通过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影响骨形成与改建过程。本课题通过建立失交感神经支配模型,研究失交感神经支配对拔牙窝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血管再生的可能调节作用。材料和方法: 1、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切除SD大鼠单侧颈上神经节,建立失交感神经支配大鼠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和失交感神经侧上睑下垂这一典型体征,检测建模是否成功。2、建模成功后,拔除大鼠失交感神经侧与假手术侧上颌第一磨牙,建立拔牙窝骨缺损模型。3、通过HE染色,检测术后1、3、7、14和21天5个时间点拔牙窝的新生骨量以及新骨组成,,探讨失交感神经对拔牙窝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4、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拔牙窝内组织中ERG的表达水平并测定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ERG积分光密度值(IOD),研究血管再生以及ERG在交感神经调节新骨形成和改建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建模过程中手术切除的组织PGP9.5、NPY和TH表达强阳性,证实切除组织为颈上神经节组织。同时颈上神经节切除侧大鼠表现出上睑下垂的交感神经功能抑制的临床症状,假手术侧眼睑功能正常。2.HE染色结果发现,颈上神经节切除术组(实验组)拔牙窝新骨形成在第3,7,14天三个时间点上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对照组)(P0.05),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骨组成中,实验组在第3天编织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7,14,21天板层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第21天,编织骨量明显较低(P<0.01),其他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第3,7,21天时血管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余时间点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G表达水平方面,实验组在第7,21天时I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切除颈上神经节建立失交感神经支配模型成功可行。交感神经在拔牙窝骨愈合期间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失交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拔牙窝新骨形成与骨改建,并明显促进血管再生和血管内皮细胞ERG表达。失交感神经支配可以在早期多方面促进骨形成与改建。
【图文】:

颈上神经节,大鼠,对侧


大鼠颈上神经节?

大鼠,上睑下垂,突触,神经元


在大鼠行颈上神经节切除术后 30 小时,神经元完全变性,形成永突触后麻痹,表现为明显上睑下垂。若此后大鼠无此表现,则表明为不手术,予以识别和丢弃。(图 2A、B)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2.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春媚;黄杨;陈文霞;张映娟;钟小奕;李康婧;;犬年轻恒牙血管再生法动物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2 刘隽炜;董念国;;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4期

3 郑玲娣;;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年09期

4 安国尧;张俐;;活血化瘀药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年09期

5 刘晓萃;何守志;;血管microRNAs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3期

6 赵燕娜;许健;邓同乐;;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1年04期

7 黎洪棉;柳大烈;吴涛;赵培冉;梁双武;;早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存活率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1期

8 王德健;李巧云;徐世军;曾南;;人参皂苷Rg1对新生鼠HIBD后血管再生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9 ;本刊组织构建栏目已出版“韧带组织工程”研究的相关文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3期

10 彭云珠;杨萍;郭涛;;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心病的疗效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均炉;;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血管再生[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2 彭瑞云;王德文;熊呈琦;高亚兵;秦全红;崔雪梅;杨红;夏国伟;谷庆阳;崔玉芳;;放射复合伤口内血管再生过程中bFGF及PDGF-A基因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彭瑞云;王德文;熊呈琦;高亚兵;秦全红;崔雪梅;杨红;夏国伟;谷庆阳;崔玉芳;;放射复合伤口内血管再生过程中bFGF及PDGF-A基因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彭瑞云;;创伤愈合中血管再生及其调控研究进展[A];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体视学和军事病理学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5 苏静;李建生;;中医药促脑缺血血管再生作用的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陆晓梅;卢再鸣;潘诗农;岳勇;郭文力;郭启勇;;256排CT灌注成像评价兔失神经支配缺血后肢急性期毛细血管再生变化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正湘;蓝荣芳;宋玉娥;刘晓春;张欣;汪道文;;AAV介导的CDl51基因促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和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8 凌莉;曾进胜;裴中;侯清华;邢世会;余剑;梁志坚;;外源性激肽释放酶对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再生及远隔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爱林;吕伟;曲龙;;胫骨分离血管再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年

10 祁少海;舒斌;赖文;黄勇;毛任翔;谢举临;徐盈斌;刘旭盛;;去神经支配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辛华;血管再生法有望治疗心肌梗塞[N];医药经济报;2003年

2 何德功;日本用血管再生法治疗闭合性动脉硬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奥闻;可使心肌内血管再生[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张道生;细胞移植促进肺部毛细血管再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记者 董映璧;俄研制出血管再生基因工程结构[N];科技日报;2005年

6 新华社;科学家发现促进骨骼愈合的蛋白质[N];光明日报;2006年

7 衣晓峰;胫骨钻孔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林欣荣;脑中风的干细胞治疗[N];健康报;2006年

9 衣晓峰;胫骨钻孔:糖尿病下肢缺血获愈[N];健康报;2005年

10 汤江峰;治疗脉管炎 掌握“三要点”[N];大众卫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亮;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促进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邱龄;腺病毒介导的重组人HIF-1α基因诱导大鼠后肢缺血骨骼肌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周友龙;脑脉通过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再生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苏新明;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气道血管再生与重塑的基础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5 林峰;骨髓细胞梗死心肌内移植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6 肖海波;转染VEGF基因的内皮祖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高全文;携带VEGF165的腺病毒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煅烧骨复合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8 高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9 李峰;HIF-1α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梁伟中;除皱术后脱发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海;失交感神经支配对骨形成与改建及其血管再生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2 朱仙花;纤维蛋白胶携载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2年

3 赵海格;骨髓干细胞动员对肢体缺血组织血管再生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姜恒;外源性VEGF对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林菲菲;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6 陈一欢;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张英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股动脉闭塞症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8 李科;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心肌血管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关勤;前列腺素E_1对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量效关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钟小奕;年轻恒前牙感染根管内血管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8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58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9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