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见高嵌体材料修复上颌前磨牙隐裂纹后抗折裂性能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5:04
【摘要】:目的:牙隐裂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从而会延误治疗,严重者可引起牙齿的折裂。处理未涉及牙髓的牙隐裂可以防止裂纹继续向下扩展,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直接充填和高嵌体间接修复。本实验通过在体外建立隐裂牙模型后,选用临床上较常见的三种不同材质的高嵌体对其进行修复,以树脂和银汞直接充填作为对照,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抗折裂性能,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70颗近期因正畸拔除的单根上颌前磨牙,要求根尖发育完全,无龋坏,无隐裂。使用刮匙、抛光刷清洁表面牙周组织后,放入0.9%生理盐水室温保存备用。微创金刚砂车针沿离体前磨牙牙合面的主沟制备一条连通近远中边缘嵴的模拟裂隙,深度约3mm。将70颗离体牙随机分为A、B、C、D、E、F、G七组,每组10个样本。A组:正常牙组。B组:隐裂牙未修复组。C组: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D组:银汞合金充填对照组。E组:钴铬合金高嵌体粘结修复组。F组:优韧瓷高嵌体粘结修复组。G组:IPS e.max Press铸瓷高嵌体粘结修复组。所有样本完成修复后,包埋于边长3cm的自凝塑料正方体内。然后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加载实验,测试头采用直径3mm的圆锥型不锈钢,加载至样本牙合面时,与颊斜面和舌斜面均可发生接触,受力方向平行于牙体长轴。以0.5mm/min的速度持续性加力,直到样本发生折裂。记录样本折裂时的最大负荷值,并观察样本折裂的类型。按照折裂的位置分为两类:I型(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lmm以上),II型(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lmm以下),统计相应数据并分析。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结果:B组的抗折强度明显低于其余组的水平(P0.05);E组的抗折强度显著高于F组和G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和G组抗折强度差别不明显(P0.05),C组、D组两者抗折强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折裂类型:II型的折裂形式由高到低为:E组100%;B组80%;D组70%;C、G组60%;A、F组20%。结论:1、直接充填治疗和高嵌体间接修复均可增加已经制备洞型的隐裂牙牙体抗折强度,并且不同材料及修复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钴铬合金高嵌体的抗折裂强度大,受力后的折裂方式全部以牙尖及牙体断裂为主。3、优韧瓷高嵌体的抗折裂强度仅次于IPS e.max Press铸瓷高嵌体,受力后的折裂类型多以修复体折断为主,保护了剩余的健康牙体组织。
【图文】:
图 1 实验用电子万能实验机选择和分组收集与处理经过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在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就诊因正畸需要而拔入标准:根尖发育完全,无龋坏,无隐裂,,单根近远中向宽度和牙体长度、冠高,要求近远中mm 范围之内。使用手工刮治器械去除离体牙上刷进一步抛光打磨,冲洗干净后放置于 0.9%生过 3 个月。
图 2 实验用离体牙进行测量A 测量近远中向长度;B 测量颊舌向长度;C 测量牙齿总长;D 测量冠高1.3.2 模拟隐裂牙制备隐裂牙模型的制备是采用工作端直径约 0.7mm 的微创金刚砂车针 889M,前磨牙鄈面的主沟制备一条连通近远中边缘嵴的模拟裂隙,牙周刻度探针测量3mm。1.3.3 实验分组70 颗离体牙随机分为 A、B、C、D、E、F、G 七组,每组 10 个样本。A常牙组。B 组:隐裂牙未修复组。C 组: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D 组:银汞合对照组。E 组:钴铬合金高嵌体粘结修复组。F 组:优韧瓷高嵌体粘结修复组IPS e.max Press 铸瓷高嵌体粘结修复组。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83.3
本文编号:2693341
【图文】:
图 1 实验用电子万能实验机选择和分组收集与处理经过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在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就诊因正畸需要而拔入标准:根尖发育完全,无龋坏,无隐裂,,单根近远中向宽度和牙体长度、冠高,要求近远中mm 范围之内。使用手工刮治器械去除离体牙上刷进一步抛光打磨,冲洗干净后放置于 0.9%生过 3 个月。
图 2 实验用离体牙进行测量A 测量近远中向长度;B 测量颊舌向长度;C 测量牙齿总长;D 测量冠高1.3.2 模拟隐裂牙制备隐裂牙模型的制备是采用工作端直径约 0.7mm 的微创金刚砂车针 889M,前磨牙鄈面的主沟制备一条连通近远中边缘嵴的模拟裂隙,牙周刻度探针测量3mm。1.3.3 实验分组70 颗离体牙随机分为 A、B、C、D、E、F、G 七组,每组 10 个样本。A常牙组。B 组:隐裂牙未修复组。C 组: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D 组:银汞合对照组。E 组:钴铬合金高嵌体粘结修复组。F 组:优韧瓷高嵌体粘结修复组IPS e.max Press 铸瓷高嵌体粘结修复组。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8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霜;陈阵;;3D打印在牙体牙髓病学中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17年10期
2 刘诗铭;刘峰;;椅旁CAD/CAM修复材料分类和新进展[J];口腔医学;2017年08期
3 李丽华;;口腔修复技术治疗牙隐裂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20期
4 翁四维;;分析口腔修复技术治疗早期牙隐裂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年49期
5 王玉杰;马兰;董文博;;三种临床常用牙科合金材料对牙周软组织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年11期
6 黄一;胡靖宇;刘玉普;赵东元;余优成;毕玮;;C-SiO_2复合薄膜对口腔钴铬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6年05期
7 赵献平;徐芳;;早期牙隐裂活髓保存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05期
8 苏荣江;李雪;燕徐星;;牙隐裂早期治疗的临床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年12期
9 宋颖;唐雷;吴补领;李鉴轶;王文昊;徐楚;白宇哲;易思;徐迪威;;构建3D打印牙齿模型及其形态仿真性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6年03期
10 杜小沛;纪莹;陆海涛;张婷婷;邱伟;;混合牙列期身体重心动摇和咬合力的相关性研究[J];口腔疾病防治;2016年05期
本文编号:2693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933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