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骨的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01:14
【摘要】: 目的:通过对兔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骨的适应性相关指标测定,对比研究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下颌骨变化的差异,为临床下颌角肥大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雌性家兔50只,3月龄,分为2组,每组25只。左侧为手术侧,第一组行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将咬肌与翼内肌缝合,第二组行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做缝合固定。每一组在术后第1、2、4、8、12周时分别处死5只动物,手术侧咬肌称重,切取手术侧部分骨组织连同其上部分咬肌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进行细胞形态观察、肌小节长度、下颌骨厚度和肌细胞面积的测量。 结果:术后4、8、12周时第二组咬肌重量减轻.与第一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8、12周时第二组下颌骨厚度未增加,第一组下颌骨厚度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4周时第二组肌小节长度较第一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12周时第二组肌细胞面积较第一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兔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肌小节长度、咬肌细胞面积、骨细胞等发生了适应性改建,尤其是游离咬肌后咬肌失去张力,其附着点上移,致使其发生明显萎缩。下颌骨愈合后厚度不增加。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不缝合咬肌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82
本文编号:2698908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以添 ,张克勤;下颌角肥大矫正术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5年04期
2 付国友;柳大烈;单磊;杜本军;王渭滨;刘玉生;郑建生;;下颌角整形术中去咬肌和不去咬肌两种术式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5期
3 范海东,王兴,张熙恩,伊彪,李自力;改良下颌角矢状劈开去骨术在矫治中轻度下颌角嚼肌良性肥大畸形中的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4 闫炳智,董福生,归来;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对口腔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5 赵弘宇,罗永萍,林华;局部浸润麻醉口内切口下面部整形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年05期
6 李敏;归来;张智勇;吕长胜;黄绿萍;牛峰;金骥;刘剑锋;;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矫正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年06期
7 穆雄铮;王炜;杭榆;王毅敏;冯胜之;;口内外联合进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6年02期
8 王侠;李健宁;马勇光;尤维涛;李比;陈育哲;夏有辰;;下颌角测量与下颌角半盲视下改良截骨术[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年03期
9 归来;侯全志;张智勇;滕利;;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术[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9年05期
10 黄绿萍,归来,张智勇,滕利;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及其常见并发症的处理[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2698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989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