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牙周致病菌的特异检测、治疗及其内毒素刺激人牙周膜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20:58
【摘要】: 牙周膜细胞是牙周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一系列重要的功 能,在牙周组织正常代谢和修复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牙周致病菌的 刺激下,牙周膜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因此研究牙周致 病菌刺激下牙周膜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对了解牙周致病菌的致病机制、寻找 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基因芯片分析牙周致病菌内毒素(LPS) 刺激前后人牙周膜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谱,为进一步研究牙周致病菌致病 机理、寻找防治方法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 利用基因芯片研究表明:中间普氏菌LPS刺激人牙周膜细胞前后共有 14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条上调基因,8条下调基因。上调基因主要为蛋 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类基因,而下调基因主要为转录调控基因、凋亡相关 基因、受体基因。因此,基因芯片可有效地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从而用于 牙周炎病因的研究。 为验证基因芯片的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中间普氏菌 LPS刺激前后人牙周膜细胞IAP-2的表达,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对照组第 7代人牙周膜细胞,IAP-2表达为阳性;经LPS刺激24h后,人牙周膜细胞 IAP-2表达为阴性,说明LPS可通过抑制牙周膜细胞IAP-2表达,诱导牙周 膜细胞的凋亡。原位杂交的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 二、目前认为牙周炎是一种有部位特异性的疾病,需要对牙周炎活动 性进行快速、准确、客观的诊断和位点特异性的治疗。本研究利用寡核苷 酸探针和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技术,观察牙周致病菌在慢性牙周炎位点 中的分布,评价两种微生物检测方法在牙周炎活动性监测中的意义。 第四军医大学博1:论义 1.利用寡核昔酸探针对慢性牙周炎位点进行检测发现:Pg、Bf、Td在 60 个牙周炎位点中检出率很高,分别为86.67o、85o、96.67O,而Aa检 出率为引.67%,说明 Pg、Bf、Td是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优势菌 群。另外,本研究还发现Pg、Bf、Td两两正相关,表明牙周袋内门能 存在Pg、Bf、Td三种微生物的复合体,彼此之间具有协同生长作用。 2.Perioclleck检测的慢性牙周炎位点肽酶水平显著高J‘健康位点,)jk酶水 平与牙周临床指标正相关,因此Periocheck检测可用于判断患病位点, 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检测牙周炎位点的活动性。 3.Periocheck检测的龈下菌斑肽酶活性和寡核昔酸探针检测的Pg、Bf、 Td细菌数正相关,说明Periocheck椅旁检测的肽酶活性可以间接反映 三种牙周公认致病菌的感染。 4.Periocheck检测的龈下菌斑中肽酶活性和 GCFAST、GCFALP水平小 相关,说明肽酶活性所代表的 Pg、Bf、Td三种龈下微生物的水平和 GCFAST所代表的牙周组织破坏程度、GCF-ALP代表的早期牙龈炎症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口腔微生物在牙周病病理中的作用。 5.Periocheck椅旁检测与寡核昔酸探针方法比较: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 技术比较简易和快捷,而寡核昔酸**A探针检测比较特异,两种方法 均可以用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测,对牙周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二、利用kri。。他ck椅旁快速检测和寡核昔酸探针评估习’周袋内周部使 用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的治疗效果,观察用药前后临床指标及牙周袋内 微生物的改变,并检测GCF.AST、GCFALP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 1.本研究结果表明牙周洁治和根面平整后,Periocheck转阴(A组)位点 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疾病具有较好的转归,说明 Periocheck检测可用于评价牙周治疗效果,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3 第四军医大学博l:论文 2.牙周洁治和根面平整后,Periocheck阳性位点只有部分转阴,说明机械 性刮治不能完全控制牙周菌斑,对机械性刮治效果不明显的位点需要进 行局部化学药物治疗,有选择的抑制牙周袋内的相关致病菌。 3.B组位点在洁治和根面平整后Periocheck检测仍为卜),牙周袋内局部仗 用软酸H甲胺四环素软膏(B-2组、B-3组)后,其牙龈指数、菌斑指 数、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的改善较再刮治组闪刁组)明显,说明对机 械性治疗效果不敏感的位点,局部化学药物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4.局部使用盐酸h甲胺四环素(B-2组、B-3组)与对照组(B1组)比较: GCFALP、GCFAST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说明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禽 可以有效抑制骨吸收,减少牙周组织破坏?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R781.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贤华;牙周病活动性的椅旁快速诊断技术[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8年06期



本文编号:2710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10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1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