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

发布时间:2020-06-21 14:52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鄈患者及正常鄈儿童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差异性,研究UCLP患者与反鄈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变异,探讨变异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口周力在错鄈畸形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UCLP及反鄈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鄈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龄正常鄈儿童20例(男14例,女6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3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口周力和牙弓宽度、长度的测量。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息止鄈位口周力测量,测量位点包括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侧龈缘。获取每个研究对象的上下颌石膏模型,用电子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牙弓的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对有差异性的变量采用LSD检验分别比较UCLP患者健患侧及反鄈组与正常鄈组之间、UCLP患者健患侧与反鄈组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特征的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之间的联系。结果:1.口周力的差异性上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鄈组的唇颊、舌侧口周力均大于正常鄈组,且UCLP组裂隙侧大于反鄈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的唇颊侧、舌侧口周力也大于正常鄈组,且UCLP组非裂隙侧舌侧大于反鄈组(P0.05),但唇颊侧除上中切牙唇侧口周力大于反鄈组(P0.05)外,其余位点与反鄈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唇颊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鄈组的唇颊侧口周力均小于正常鄈组(P0.05);UCLP组双侧和反鄈组相比,除下中切牙唇侧UCLP组小于反鄈组(P0.05)外,其余位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舌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鄈组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于正常鄈组,且UCLP组大于反鄈组(P0.05),除此之外其余位点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牙弓的差异性上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鄈组上牙弓各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鄈组,且UCLP组裂隙侧小于反鄈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中、后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鄈组(P0.05);UCLP组非裂隙侧与反鄈组相比,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长度小于反鄈组(P0.05),但中、后段宽度与反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牙弓前段宽度三组之间UCLP组最大、正常鄈组次之、反鄈组最小(P0.05)。下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UCLP组双侧和反鄈组下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大于正常鄈组(P0.05),而UCLP组与反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UCLP和反鄈患者与正常鄈相比上颌唇颊、舌侧口周力大,下颌颊侧口周力小,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上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下牙弓宽度及下颌长度大。2.UCLP患者与反鄈患者相比上牙弓长度不足,裂隙侧牙弓窄,与唇侧及裂隙侧颊侧高口周力有关,口周力增高的原因可能是唇部术区瘢痕挛缩。3.UCLP患者和反鄈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互作用,通过肌功能矫治器减少口周力对牙弓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牙弓畸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调整牙弓形态及颌骨位置有利于达到口周力内外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83.5;R782.2
【图文】:

采集系统,主机


材料与方法5 无正畸治疗史;6 无口腔不良习惯;7 全身发育正常,经训练后可完成指定的动作;8 所有研究对象对研究知情同意。 仪器设备① 薄膜压力传感器- 8 通道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南京丹陌电子科技公司),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主机(见图 2.1)以及薄膜压力传感器(见图 2.2)组成,者之间以导线相接。传感器接收到压力信号后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后通过主机导电脑端,通过 Labview 2013 软件读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采集与记录。传感器型号:RFP-602 单点压阻式圆形传感器,厚度 0.2mm,直径 10mm,量程 0-110g/cm工作温度(-25℃)—70℃。

游标卡尺,量程,误差值,分辨率


材料与方法5 无正畸治疗史;6 无口腔不良习惯;7 全身发育正常,经训练后可完成指定的动作;8 所有研究对象对研究知情同意。 仪器设备① 薄膜压力传感器- 8 通道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南京丹陌电子科技公司),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主机(见图 2.1)以及薄膜压力传感器(见图 2.2)组成,者之间以导线相接。传感器接收到压力信号后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后通过主机导电脑端,通过 Labview 2013 软件读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采集与记录。传感器型号:RFP-602 单点压阻式圆形传感器,厚度 0.2mm,直径 10mm,量程 0-110g/cm工作温度(-25℃)—7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朝霞;;牙弓形态研究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年08期

2 甘建华;;正畸后牙弓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9年02期

3 王荣强;;正畸后牙弓形态变化的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08期

4 杨新海;牙弓形态的分析[J];口腔正畸学;1996年04期

5 赵有生,吴俊生,陈福宣,孙丕祝,谷林通,刘建华,栾寿先;潜水人员牙弓形态与自携式水下呼吸器咬嘴的适应性研究[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6 安宝堂;;正畸63例牙弓形态变化分析[J];吉林医学;2008年13期

7 聂琼,林久祥;错鉭畸形牙弓形态的模拟及比较[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韩晓,蔡中;数理方法在牙弓形态研究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8年01期

9 李小兵;;基于牙弓形态大小发育的青少年隐形矫治[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9年08期

10 周银凤,郑军;正畸后牙弓形态变化的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郭泾;;目标引导的正畸治疗对牙弓形态的考虑[A];第十三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李克非;林珠;;口周力的分布与错鉭畸形牙弓形态的相关性研究[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3 沈真祥;;非减数治疗后牙弓形态变化的临床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4 金晶;;唇移左上前牙,使上下前牙弓形态协调[A];中国民营口腔首届正畸病例大赛优秀病例集[C];2014年

5 周正丽;汤华军;王晶;王云;;四川汉族人下颌第三磨牙萌出与面型及牙弓形态的相关性实验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5年

6 马宗霆;方刚;;安氏Ⅱ类1分类牙弓形态与上下颌牙弓宽度比的关系[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于鑫伟;高承志;;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维族、汉族人群之间的切牙形态、牙弓形态及面型特征观察[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Gopal Sah;郑嵘;张嘉熙;李超;吴立鹏;;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成年人上颌牙弓大小和形状的比较[A];第十三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李巍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鉭的矫治——附32例病例报告[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琳;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D];青岛大学;2019年

2 杜丽娟;三维光栅扫描新疆喀什地区维、汉民族正常牙合Spee曲线的应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年

3 郝俊玲;基于基骨的个性化下颌牙弓形态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年

4 张璇;陕西地区出土6000年来人牙弓形态演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5 文凯新;西安地区三千年来人下牙弓形态演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6 热甫卡提·地力毛拉提;维吾尔族青少年正常牙合牙弓形态的建立与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7 崔佳;牙列拥挤与牙弓形态和基骨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叶斌;成人腭裂患者牙弓形态的比较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米振林;中国撒拉族正常合青少年牙、牙弓、基骨的测量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孙上然;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弓与基骨弓匹配性数学模型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24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24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