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富血小板血浆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13:24
【摘要】:背景和目的: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是经过梯度离心之后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其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B, PDGF-A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s growth factor, 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等。PRP作为第一代血小板浓缩物被用于临床研究中以促进骨的再生。但关于PRP的真是效应确存有争议。有些研究认为PRP并没有明显促进骨质再生的作用。PRP释放生长因子的速度很快,往往在细胞从周围组织中长入之前就已经释放了大量生长因子。有研究表明凝血酶可能对集体的细胞有毒性作用。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被认为是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PRF制备过程中无需添加凝血酶,其中具有纤维蛋白支架并能保护生长因子不受蛋白酶的分解。与PRP不同,PRF在使用后短时间内不会被吸收。它类似于天然血凝块,由于固态的纤维蛋白的存在,PRF在塑型改建过程中逐渐被吸收破坏。PRF中主要含有三种浓缩的生长因子(TGF-β1、PDGF-AB和VEGF),这些生长因子能够持续释放至少一周的时间。此外,PRF不仅是一种血小板浓缩物,而且能够刺激机体防御机制发挥其免疫特性。这主要是由于PRF的纤维蛋白网内有大量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可以发挥重要的炎症调节作用。 这些信息提示我们PRF与PRP之间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释放因子并产生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富血小板血浆在体外释放生长因子的含量及其对脂肪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PRF与PRP体外释放生长因子的比较 抽取兔耳中央动脉血,一次离心法制备PRF,二次离心法制备PRP。分别将其置于5ml新鲜的α-MEM培养液中,37℃静置。分别于1,7,14,21,28天时收集PRF与PRP析出液,使用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PRP与PRF析出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B, PDGF-AB)的含量。 2.PRF与PRP对ADSCs增殖分化影响的比较 无菌切除兔腹股沟处的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兔ADSCs,多向诱导分化法鉴定ADSCs,取第三代细胞用于实验。将PRP与PRF析出液分别配制成10%培养液,并设置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培养ADSCs,血球计数法计算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将PRP与PRF析出液配制成含量为10%的成骨诱导液,并设置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对ADSCs进行成骨诱导,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表达情况。 结果: 1.PRF与PRP体外释放生长因子的比较 在PRF析出液中,TGF-β1含量在第14d最高(P0.01),PDGF-AB含量在第7天最高(P0.05);PRP析出液中,TGF-β1与PDGF-AB的含量在第1d最高(P0.01)。 2.PRF与PRP对ADSCs增殖分化影响的比较 在PRF析出液中,其对ADSCs的增殖作用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在14d最高(P0.05);在PRP析出液中,其对ADSCs的增殖作用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第1d最高(P0.05)。 结论: 1.与PRP相比,PRF能够缓慢持久的释放生长因子。 2.与PRP相比,PRF对ADSCs的增殖作用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更能有力的促进ADSCs的增殖分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程越;马红梅;赵宝红;艾红军;崔福斋;;表面经喷砂和酸蚀及羟基磷灰石涂层的TA2纯钛种植体对富血小板血浆体外骨诱导能力的影响[J];口腔医学;2007年07期

2 孙洁;张剑明;李彦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超微结构的观察与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10年01期

3 邓悦;王万春;徐棣;权钟缙;Kwon Jongjin;;富血小板血浆对表面多孔性种植体周骨再生的作用[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6年02期

4 陈小玲;林敏魁;闫福华;赵欣;;不同浓度凝血酶对富血小板血浆促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725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25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4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