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自锁托槽矫治错(牙合)畸形疗效的动物实验及循证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17:49
【摘要】:目的: 1.观察自锁托槽与传统结扎托槽对兔上颌切牙移动效果的影响。 2.评价对比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错(?)畸形的疗效。 3.为口腔正畸临床实践中矫治器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以32只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自锁托槽组与传统结扎托槽组,采用镍钛螺旋推簧片段弓加力装置,给予60g推力移动上颌切牙,在加力后第1至第14天,采用游标卡尺每天观测上颌切牙间距离;在加力前及加力14天后拍摄X线片,观察牙根变化。 2.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详尽的纳入排除标准及系统全面的检索策略。 3.计算机检索PubMed (1966~2010.06), Embase (1974~2010.06), Cochrane Library (2010年第2期),CBM (1978~2010.06), CNKI (1994~2010.06),VIP(1989~2010.06)等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研究、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筛选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比较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错(?)畸形的随机对照试验。 4.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方法,对纳入的相关研究进行资料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5.运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1.两组兔牙均发生倾斜移动。 2.加力后第l至第3天自锁托槽组上颌切牙间距离大于传统托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力后第4至第14天两组切牙间距离均增加,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加力后第14页,自锁托槽组上颌切牙间距离为2.45±0.09mm,传统托槽组为2.49±0.07mm。 3.共纳入4篇随机对照试验,共284例病例。 4.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牙组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排齐牙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00,95%CI(-27.67,47.67),P=0.60];非拔牙组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排齐牙列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3.48,95%CI(-44.74,-2.22),P=0.03]。拔牙组尖牙间距变化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95%CI(-1.06,1.28),P=0.85];非拔牙组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的尖牙间距变化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MD=0.34,95%CI(-0.21,0.88),P=0.22]。第一前磨牙间距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3,95%CI(-0.20,1.66),P=0.12];第二前磨牙间距变化亦无明显差异[MD=0.29,95%CI(-0.74,1.32),P=0.58]。磨牙间距的改变拔牙组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2,95%CI(-0.42,1.86),P=0.22];非拔牙组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08,95%CI(-1.77,-0.38),P=0.003]。下切牙唇倾度改变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2,95%CI(-1.42,1.18),P=0.86]。上切牙唇倾度变化两组矫治器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在必要的矫治加力周期内,自锁托槽与传统结扎托槽在牙齿移动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2.对于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病例,自锁托槽对比传统托槽在尖牙间距及切牙倾斜度改变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而对于非拔牙矫治方案,自锁托槽可以缩短矫治疗程,更好的改善磨牙间距。 3.今后还需进一步开展有关自锁托槽对比传统托槽矫治错(?)畸形疗效的多中心、大样本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增加论证强度。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白雪芹;蒋红;郝艳红;曾祥龙;;Damon3自锁托槽与普通金属托槽对牙齿垂直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8年02期

2 卢嘉静;祁涛;葛振林;;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切牙的牙根表面扫描电镜观察[J];上海口腔医学;2009年04期

3 叶亮;王U

本文编号:2727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27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e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