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成龈下桩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06 14:50
【摘要】:临床工作中,残根残冠的保存和修复是常见的病例,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保留残根残冠,既可以避免患者拔牙的痛苦,又可以保留残根残冠的牙周膜本体感受器,减缓牙槽骨吸收;同时,残根残冠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在恢复牙列的形态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于牙根断面位于龈上的残根残冠,多采用桩核冠修复;对于残根断面平龈或位于龈下的残根,则多采用牙冠延长术或正畸牵引术,治疗后使残根断面位于龈上,然后再行桩核冠修复。这两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多学科共同合作来完成而且修复时间较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残根的即刻修复较为困难;倘若残根位于前牙区,则会影响美观,有些患者不易接受。将龈下残根拔除后行固定桥修复或种植修复,如果龈下残根尚有足够的根长,则有悖于尽量保存牙体组织的原则,同时也会使简单的设计复杂化;而且这两种修复方法需要患者满足手术适应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拔除残根后需要有2-3个月等待修复的时间。 桩核修复残根技术已在临床上普遍使用,主要适用于位于龈上的残根残冠,具有简单、方便、省时的特点。本课题组将桩核技术运用到龈下残根,因为残根位于龈下,制取印模及龈下残根根管和断面的消毒和封闭较为困难,所以,本课题组采用预成纯钛龈下桩技术,在残根根管预备完成后可立即植入预成龈下桩,之后根面以核材料成形,一次门诊即可完成牙体预备,既突出了桩核修复简单、省时的特点,又保留了残根、延缓了牙槽骨的吸收、扩大了适应证,同时还可以节省了患者的修复时间及费用。 预成龈下桩旨在探索保留牙龈以下可利用残根的可能性。预成龈下桩分为根面上的核、穿龈部分的龈接圈柱和根管内部分的桩3个部分,制作材料为纯钛。它的设计是借鉴种植修复的成功理论,利用纯钛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希望残根周围的牙槽骨及牙龈可以与龈接圈柱形成良好的骨结合或软组织封闭状态。 课题组前期已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证实预成龈下桩可以修复缺损至牙龈和牙槽骨内3mm的残根。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残根的不同位置及缺损程度,对预成龈下桩的规格要求也不尽相同。为简化预成龈下桩的设计及加工过程,本试验旨在探讨预成龈下桩在前牙残根中的应用。课题组根据王惠芸中国人牙体测量和统计资料表设计了9种不同规格的预成龈下桩。同时,考虑到前牙残根存在变异可能,为了使预成龈下桩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的前牙残根需要,龈下桩的穿龈部分设计为龈接圈柱的形式。龈接圈柱呈环状,可外套于龈下桩的穿龈部分,更灵活的满足不同的临床情况,二者之间设计为滑动摩擦。根据残根的缺损情况,选择不同规格的预成龈下桩应用于临床,预成龈下桩粘结就位后,通过对龈接圈柱部分适当的调磨,即可满足不同的临床情况。 通过规范的操作将预成龈下桩应用于临床病例,在修复后分别观察以下指标:(一)龈缘指标:即分别于修复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牙龈指数、龈沟液的量和冠边缘适合性;(二)测量X光线指标:分别于修复开始前、修复后6个月和12个月通过X光牙片测量患牙根尖外表面至牙槽嵴最低点长度及邻牙牙体长轴的长度和釉牙骨质界投射点间距;(三)调查修复后满意程度:患者填写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修复体做主观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1.修复开始前、修复后6个月和修复后12个月平行投照根尖片中术区邻牙牙体长轴长度T2和邻牙釉牙骨质界投射点间距T3,其稳定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值均大于0.75(r>0.4),表明影像学检测的一致性较高。 2.患牙修复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龈沟液量及牙龈指数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根据改良USPHS标准对修复体边缘密合性进行评价。1个月时,A级标准18例;6个月时A级标准16例,B级标准2例;12个月时,A级标准14例,B级标准1例(失败2例,失访1例)。 4.患者填写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的结果显示:修复体固位功能、咀嚼功能、美观程度、舒适程度、语言功能和总满意度等6个方面与修复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5.患牙根尖外表面至牙槽嵴最低点长度T1在修复开始前、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无明显变化(P0.05)。 6.失败的2例龈下桩病例分别于修复后8个月及9个月脱落,均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单冠修复,残根根面有继发龋坏,无保留价值,拔除残根后,改为固定桥修复。分析其失败原因,考虑为:①前磨牙处于牙弓转角位置,咀嚼运动中会受到较大的扭力;②两例病例皆为单冠修复,在咬合运动中,龈下残根受到的牙合力过大;③前磨牙牙根断面为哑铃形,与龈下桩龈接圈柱部分的吻合欠佳;④有一部分前磨牙为双根管,目前龈下桩的设计只适用于单根管的龈下残根,今后在选择适应证时对前磨牙应从严掌握。 结论: 1.使用预成龈下桩修复前牙龈下残根可以大大简化临床操作难度,降低患者修复费用;龈接圈柱的设计可以使预成龈下桩更灵活的运用于前牙龈下残根。 2.用预成龈下桩修复缺损至龈下3mm内的残根,经过一年的随访观察,修复效果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为保留牙龈以下的残根提供了一种新的保存修复方法。 3.对于前磨牙及磨牙的残根,预成龈下桩的龈接圈部分尚不能与根面很好的吻合,预成龈下桩的根管内桩部分尚不能满足双根管或多根管的情况,所以对于后牙残根的应用尚有局限,需要不断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
【图文】:
预成龈下桩结构示意图
上颌中切牙牙根纵剖面示意图
龈下桩与龈接圈示意图
本文编号:2782559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
【图文】:
预成龈下桩结构示意图
上颌中切牙牙根纵剖面示意图
龈下桩与龈接圈示意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关达荣;段昌华;;高频电刀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J];广东牙病防治;2008年S1期
2 李琪;苏剑生;;有关箍效应的争议[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3 范莉,黄庆丰;正畸-牙周手术-修复联合治疗保存残根的疗效观察[J];上海口腔医学;2005年03期
4 陈吉华;张凌;;纤维桩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782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825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