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脱矿牙本质—树脂混合层的引导组织再矿化机制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09:26
【摘要】:1.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新型牙科材料和粘接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龋病治疗中“预防性扩展”的观念已逐渐被“微创治疗”这一新概念所替代。当代微创牙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dentistry, MID)的特点是对龋齿进行保守治疗,以保存其自身的再矿化潜能。因此,临床上的粘接基底往往是由正常牙本质和龋坏内层的脱矿牙本质混合而成。在龋病的发展过程中,龋坏内层的脱矿牙本质发生结构改变,如牙本质小管堵塞、牙本质硬度下降等,严重影响了临床上的有效粘接。有研究表明,与正常牙本质相比,粘接剂与脱矿牙本质界面间的微拉伸强度更低,混合层更厚且疏松。近年来,有关水吸收导致的混合层内树脂水解和胶原降解现象的报道增加,而混合层的降解将直接影响到牙色复合树脂的使用寿命。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如何提高树脂-脱矿牙本质界面间粘接强度的研究非常有限。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探索能有效保持复合树脂-脱矿牙本质粘接体完整性和延长复合树脂-脱矿牙本质粘接体持久性的方法至关重要。 引导组织再矿化(guided tissue remineralization, GTR)是一种粒子介导的、非经典的新型仿生再矿化模式。与传统矿化方式不同,GTR通过使用牙本质基质蛋白(dentin matrix proteins, DMPs)类似物引导无定形磷酸钙(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 ACP)纳米前体在胶原纤维内部水间隔进行有序沉积,形成与自然牙本质结构类似的矿物质,且GTR机制并不依赖于胶原纤维内籽晶的外延生长。本实验组前期研究表明,GTR能够成功地再矿化5-8μm深的树脂渗透差的混合层,并恢复了自然矿化牙本质的硬度及蛋白水解酶的排除机制,从而保持了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的稳定性。龋坏内层脱矿牙本质的深度可达几百微米,但其胶原纤维仍然具备分子间的交联和明显的横纹样结构。因此,从生理学上看,脱矿牙本质具备再矿化的潜能。本研究从矿物质含量和超微结构两个方面检测GTR对脱矿牙本质及脱矿牙本质-树脂混合层的影响,拟通过GTR方式增强脱矿牙本质的硬度且延长脱矿牙本质-树脂界面间的粘接强度。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多聚磷酸盐在引导组织再矿化中的作用机制;传统再矿化法与引导组织再矿化法的再矿化效果比较;三偏磷酸钠底剂在引导组织再矿化脱矿牙本质-树脂混合层中的应用研究。 2.研究材料与方法 (1)重组单层的Ⅰ型胶原,并用1-乙基-3(3-二甲丙氨基)碳化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EDC)/N-羟基丁二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 NHS)混合物交联重组的Ⅰ型胶原。将一部分重组的Ⅰ型胶原用不同浓度的三偏磷酸钠(sodium trimetaphosphate, STMP)或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 TPP) (0.313~2.5 wt%)分别磷酸化处理5 min,然后浸泡于含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 PAA)的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 SBF)/硅酸盐水门汀矿化体系(实验组)或SBF/硅酸盐水门汀矿化体系(模板对照组);另一部分重组的胶原直接浸泡于含PAA的SBF/硅酸盐水门汀矿化体系(PAA对照组)或SBF/硅酸盐水门汀矿化体系(空白组)。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术(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评估磷酸化修饰后重组胶原的构象变化。矿化4-72 h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观察晶体的大小、形态以及晶体在胶原内沉积的情况;同时采用选区电子衍射法(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SAED)观察晶相和晶体的排列情况。 (2)收集30颗新鲜拔除无龋坏的第三磨牙,用慢机垂直牙齿长轴于牙冠中部制备1 mm厚的牙本质片。采用pH循环的方法制备60片脱矿深度为250-500μm,宽度为3 mm部分脱矿的牙本质,以模拟临床上龋齿去腐后剩余的脱矿牙本质。选取24片脱矿深度为300±30μm样本并随机分为三组(N=8):①传统再矿化组(top-down),矿化介质为含钙磷离子的矿化液;②引导组织再矿化组(bottom-up)矿化介质为含牙本质基质蛋白类似物的SBF/硅酸盐水门汀;③阴性对照组,矿化介质为SBF/硅酸盐水门汀。矿化4个月后分别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icro-computed tomography,μCT)和TEM检测矿化前后矿物质含量变化以及晶体在矿化胶原基质内的排列情况。 (3)选取32片脱矿深度为300±30μm的人工脱矿牙本质片,一半样本用2.5 wt%STMP处理5 min作为实验组,另一半样本作为对照组(无STMP处理)。然后分别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样本随机分为两个亚组:一组样本表面涂布全酸蚀粘接剂One-Step(N=8),另一组样本表面不涂布任何粘接剂(N=8)。实验组的矿化介质为含PAA的SBF/硅酸盐水门汀,对照组为SBF/硅酸盐水门汀。矿化4个月后,分别用μCT和TEM检测矿化前后矿物质含量变化以及晶体在矿化胶原基质内的排列情况。 3.研究结果 (1)在无多聚磷酸盐和PAA存在时,胶原本身并不能引导再矿化。矿化24 h后,TEM镍网内可见较大的无定形磷酸钙(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 ACP)球(ca.1-3μm)形成,72 h后转化成晶体沉积在胶原纤维外,而胶原纤维内无矿化。模板对照组与空白组结果类似,但ACP相的尺寸稍小。 (2)当仅有PAA稳定ACP而无多聚磷酸盐磷酸化胶原时,矿化4 h后,TEM镍网内可见大小约10-100 nm ACP相形成,24 h后胶原出现膨胀样变,72 h后胶原恢复原有尺寸,胶原纤维内产生非分级化再矿化,即晶体在胶原内呈连续绳索状,而不是离散的相互重叠的板状排列;当多聚磷酸盐与PAA同时存在时,胶原呈分级化的纤维内矿化,纳米板状晶体在纤维内呈迭序排列,形成横纹样特征。 (3)从矿物质含量上看,top-down的方法仅仅矿化基底部脱矿的牙本质,脱矿牙本质表面的矿物质含量在矿化前后无明显变化,矿化效果依赖于胶原基质中剩余矿物质的含量;而bottom-up的方法可以矿化整个脱矿的牙本质,从表面到基底部,矿化效果不依赖于矿物质的含量。 (4)从超微结构上看,top-down方法主要是纤维外矿化;而bottom-up方法则同时存在纤维内和纤维外矿化,矿化后胶原组织中晶体的大小、方向及结构层次和天然矿化胶原类似。 (5) STMP未处理的脱矿牙本质,无论有无粘接剂的渗透,4个月后均无再矿化发生。 (6)μCT结果显示,在脱矿深度与矿物质含量的改变上,脱矿牙本质的矿化效果明显优于脱矿牙本质-树脂混合层,脱矿牙本质表层的粘接剂抑制了矿化成分向牙本质基底的渗透;TEM结果显示,矿化4个月后,矿物质稀疏的脱矿牙本质表面存在胶原变性。 4.研究结论 多聚磷酸盐在引导Ⅰ型胶原分级化纤维内再矿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现了与天然矿化胶原结构类似的横纹特征。top-down矿化机制依赖于胶原基质内剩余籽晶的外延生长,属于经典的离子介导的矿化模式;而bottom-up矿化机制却涉及到无定形磷酸钙纳米颗粒向晶体的转化,属于非经典的粒子介导的矿化模式。从矿物质含量和超微结构上看,STMP作为牙本质基质蛋白类似物能够特异性地与脱矿牙本质胶原结合,并诱导PAA稳定的无定形磷酸钙前体在纤维内的成核,形成与矿化牙本质结构类似的磷灰石纳米微晶有序地沉积在胶原纤维内间隙,促进了脱矿牙本质的再矿化。GTR通过bottbm-up矿化机制恢复了矿化牙本质的硬度及蛋白水解酶的排除机制,从而保持了树脂-脱矿牙本质粘接界面的稳定性,是一种潜在而有效的保持复合树脂-脱矿牙本质粘接体完整性和延长复合树脂-脱矿牙本质粘接体持久性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Andrew M. Brostek;Andrew J. Bochenek;Laurence J. Walsh;;微创牙科学:文献回顾与最新进展(英文)[J];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792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92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8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