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加压充填技术临床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18:02
【摘要】:第一部分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形态及其根管锥度对垂直加压充填技术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实验一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形态研究 目的:研究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形态。 方法:选取100颗近中根为单根的下颌第一磨牙。取近中根,采用印度墨水染色、硝酸脱钙、酒精脱水、水杨酸甲酯透明的方法,于放大镜下对根管形态进行分类。 结果:根据Vertucci分类法,在下颌第一磨牙单一近中根内,其根管形态为Ⅰ型的有9例、Ⅱ型为31例、Ⅲ型为1例,Ⅳ型为49例、Ⅴ型为2例、Ⅵ型为6例、Ⅶ型与Ⅷ型为0,有一例为2-3型,一例为1-3-1型。侧支根管发生率为41%,其中9.75%位于根管冠1/3,21.95%位于根管中1/3,68.30%位于根尖1/3。根管峡部发生率为58%,其中13.79%位于根管冠1/3,75.86%位于根管中1/3,10.34%位于根尖1/3。 结论: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多为双根管,且具有较高侧支根管及根管峡部发生率,侧支根管集中于根尖1/3处,而根管峡部多位于根管中1/3处。 实验二下领第一磨牙根管锥度对垂直加压充填技术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下领第一磨牙不同锥度的根管中,垂直加压充填技术根尖封闭性与 根管充填质量的差异。 方法:选取30颗近中根为单根的下领第一磨牙,其根管形态为Vertucci分类W型, 截去牙冠及远中根后将近中两根管分别预备为0.06与0.10锥度,采用垂直加压充填技术 进行充填。运用染色透明法观察根管封闭效果及根管充填质量。 结果:0.06锥度根管微渗漏平均为1.20士O.7Omm,0.10锥度根管微渗漏平均为0.43 士0.29mm印0.01)。0.06锥度根管组超充8例,0.10锥度根管组超充1例伊0.05)。 结论:在下领第一磨牙近中根采用垂直加压充填技术时,0.10锥度根管能得到更 好的充填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81.05
【图文】:
业Typ亡L3图1根管系统分类表1根管形态分析I型111型2一1III型1一2一lIV型2V型1一2班型2一1一2VII型1一2一1一2姗型32一3型卜3一1型下领第一磨9牙近中根3149
临床检查右下领第一磨牙冷热诊(一),叩诊(一)。右下领第二前磨牙咀嚼面银汞充填,叩诊(+),X线片显示右下领第二前磨牙髓腔内无根充材料,根尖暗影。根据Shifinan与Chanalmel的指数分型其牛牙症为重度(图2)。诊断右下领第二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去除右下领第二前磨牙银汞充填材料,进入髓腔,从髓腔开口至其分叉点采用超声预备。显微镜下探察,发现在髓腔在其底部分叉为三根管,开口于牙周膜。采用根管长度定位仪测量根管长度。使用FlexoK锉,采用平衡力法分别预备根管,其主尖锉均为#30。使用2.5%次氯酸钠进行根管冲洗。最后采用Thermafil充填技术进行充填。X线片显示根管充填致密(图3)。讨论在具牛牙症的牙体内进行根管治疗是困难和复杂的。形态变异加大了根管口定位的难度,从而使得根管预备及根管充填愈加困难。而且在牛牙症的牙体内,分叉点以下的根管数目在不同案例中是有差异的。因此仔细探察根管路径,避免根管的遗漏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根管显微镜的发明为我们进行根管口定位提供了便利。不幸的是,由于病人的失访,我们无法得到该病例远期疗效的追踪观察。
本文编号:2801839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81.05
【图文】:
业Typ亡L3图1根管系统分类表1根管形态分析I型111型2一1III型1一2一lIV型2V型1一2班型2一1一2VII型1一2一1一2姗型32一3型卜3一1型下领第一磨9牙近中根3149
临床检查右下领第一磨牙冷热诊(一),叩诊(一)。右下领第二前磨牙咀嚼面银汞充填,叩诊(+),X线片显示右下领第二前磨牙髓腔内无根充材料,根尖暗影。根据Shifinan与Chanalmel的指数分型其牛牙症为重度(图2)。诊断右下领第二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去除右下领第二前磨牙银汞充填材料,进入髓腔,从髓腔开口至其分叉点采用超声预备。显微镜下探察,发现在髓腔在其底部分叉为三根管,开口于牙周膜。采用根管长度定位仪测量根管长度。使用FlexoK锉,采用平衡力法分别预备根管,其主尖锉均为#30。使用2.5%次氯酸钠进行根管冲洗。最后采用Thermafil充填技术进行充填。X线片显示根管充填致密(图3)。讨论在具牛牙症的牙体内进行根管治疗是困难和复杂的。形态变异加大了根管口定位的难度,从而使得根管预备及根管充填愈加困难。而且在牛牙症的牙体内,分叉点以下的根管数目在不同案例中是有差异的。因此仔细探察根管路径,避免根管的遗漏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根管显微镜的发明为我们进行根管口定位提供了便利。不幸的是,由于病人的失访,我们无法得到该病例远期疗效的追踪观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范兵,樊明文,边专,吴民凯,P.R.Wesselink;根管偏移对充填材料封闭根管能力的影响[J];口腔医学纵横;2001年02期
2 徐琼,樊明文,范兵;葡萄糖定量分析根管微渗漏模型的建立[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2801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018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