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不同骨面型患者颏部形态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16:09
【摘要】: 背景: 正畸治疗的效果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患者侧貌的改善,美观的牙齿,稳定的咬合是正畸医生追求的目标。面下1/3是软组织侧貌重要的美学参考,鼻、唇、颏三者位置关系的协调,是侧貌美的重要标志之一。颏部形态与侧貌关系,是学者密切关注的问题。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的174例患者临床正畸治疗前X线头颅定侧位片的研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水平骨面型的颏部软硬组织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探讨不同性别、年龄、水平骨面型与下颌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选择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正畸治疗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进行常规X线头影测量(SNA角、SNB角、ANB角、Wits值、下颌平面角等),筛选出下颌平面角(FH-MP角)位于22°-33°之间、年龄区间为12-30岁的1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1例、女性93例)。根据性别、年龄、水平骨面型测量结果(根据ANB角的大小分为三组:Ⅰ类骨面型组,0°<ANB≤5°;Ⅱ类骨面型组,ANB>5°;Ⅲ类骨面型组,ANB<0°且Wits值小于0)进行分组(其中Ⅰ类骨面型63例、Ⅱ类骨面型61例、Ⅲ类骨面型50例),评价患者的颏部软硬组织的形态。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的评价指标采用颏部凹陷度、颏唇沟深度、颏倾斜度、颏部高度、颏角、颏突度、颏软组织突度、颏曲度等测量指标。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间的颏部软硬组织形态测量指标的差异,筛选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颏部形态测量指标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对于不同骨面型患者组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颏部软硬组织形态测量指标采用Scheffe法再进行两两组间比较。最后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指标进行性别、年龄、骨面型的多变量回归分析,用以检验各测量指标的相互关系。 结果: 70%的患者颏部轮廓形态表现为突出型。女性和男性颏部高度分别为30.542±2.230mm和32.443±3.063mm,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2-15岁组的颏凹陷度、颏唇沟深度、颏高度分别为2.966±0.734mm、4.947±1.229mm、30.480±2.254mm;17-30岁组分别为2.662±0.817mm、4.289±1.307mm、32.332±2.99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30岁组的颏部高度明显高于12-15岁组。不同骨面型患者的颏部凹陷及颏唇沟深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类骨面型患者的颏凹陷度和颏唇沟深度分别为2.896±0.672mm和4.517±1.229mm,均高于Ⅰ类骨面型患者和Ⅲ类骨面型患者。Ⅲ类骨面型患者的颏凹陷度和颏唇沟深度分别为2.432±0.865mm和4.114±1.246mm,均低于Ⅰ类骨面型患者与Ⅱ类骨面型患者。颏部高度、颏凹陷度、颏唇沟深度三个测量指标与年龄、性别、骨面型密切相关。年龄因素与三个指标的相关关系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与颏部高度呈正相关关系;与颏唇沟深度、颏部凹陷呈负相关关系;性别与颏部高度呈正相关关系;水平骨面型与颏部凹陷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骨面型之间存在颏部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颏部高度、颏凹陷度、颏唇沟深度这三个测量指标上,数据表明颏凹陷度、颏唇沟深度随年龄的增大而有所减小。Ⅱ类骨面型患者的颏部形态表现为颏唇沟深度及颏部凹陷较大,与Ⅰ类骨面型组、Ⅲ类骨面型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Ⅲ类骨面型组患者的颏部形态表现为颏唇沟深度及颏部凹陷较小,与Ⅰ类骨面型组、Ⅱ类骨面型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颏部高度的发育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增大,同时数据显示男性的颏部发育要晚于女性,女性的颏部高度发育基本在15岁之前完成,而男性则在15岁以后颏部高度增加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颏部高度也随之增大,颏唇沟深度和颏部凹陷反而略有减小。对正畸矫治设计,尤其是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正畸患者矫治后对侧貌面型的改善程度可进行预测;也为进一步研究颏部区域的其它特征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83.5;R816.98
【图文】:

测量标志点,蝶鞍点


测量标志点

参考平面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材料与方法3.2.1.2参考平面(图2) 1)SN平面:前颅底平面,S点和N点的连线 2)FH平面:眶耳平面,Or点和P点的连线 3)MP平面:下领平面,通过Me点与下领骨下缘相切的线4)Li一Pog’平面:下唇突点到软组织颇前点的连线5)颠部长轴:下齿槽座点与颇下点的连线图2参考平面3.2.2测量项目3.2.2.1测量项目(图3) 1)sNA角:上领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 2)sNB角:下领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 3)ANB角:上下领骨对颅部的相互位置4)Y轴角(FH一sGn):蝶鞍点至颇顶点连线与眶耳平面的交角 5)MP一sN角:下领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 6)FH一MP角:眼耳平面与下领平面的交角 7)PP一MP角:愕平面与下领平面的交角,即下领平面角8)LI一MP角:下切牙相对下领平面的倾斜度

交角,眼耳平面,蝶鞍点,前颅底


图2参考平面3.2.2测量项目3.2.2.1测量项目(图3) 1)sNA角:上领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 2)sNB角:下领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 3)ANB角:上下领骨对颅部的相互位置4)Y轴角(FH一sGn):蝶鞍点至颇顶点连线与眶耳平面的交角 5)MP一sN角:下领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 6)FH一MP角:眼耳平面与下领平面的交角 7)PP一MP角:愕平面与下领平面的交角,即下领平面角8)LI一MP角:下切牙相对下领平面的倾斜度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祖青;米丛波;聂晶;杨川;宋美云;居曼江·买买提;钱雅婧;;中国美貌女性颏部软组织形态的比例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卉;面部美容整形综合设计临床体会[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2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02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9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