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锥形束CT在上颌阻生尖牙诊断上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06:50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上颌阻生尖牙的三维定位及邻近切牙根吸收诊断中的应用,评价曲面体层片(panoramic tomography, PTG)对上颌阻生尖牙诊断的有效性。 方法: 1.对55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阻生尖牙62颗)进行锥形束CT扫描,测量阻生尖牙到参考平面的线距和角度,比较不同位置阻生尖牙的特点。 2.在序列纵断图像上观察62颗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根吸收程度及位置;比较阻生尖牙与邻近切牙的接触组和无接触组切牙的根吸收率有无差别;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根吸收组和无根吸收组尖牙的牙囊大小有无差别。 3.在曲面体层片上通过反三角函数测算上颌阻生尖牙的唇腭向倾斜角度(labial-palatal angle, LPA),与在锥形束CT上测得的LPA进行比较;以锥形束CT上显示的切牙根吸收数目为标准,计算曲面体层片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 1.近中唇侧和近中腭侧阻生分别占阻生尖牙总数的45.2%和40.3%。近、远中阻生尖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及到冠状面的距离均有显著性差异。唇、腭侧阻生尖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到冠状面的距离、到(牙合)平面的角度及到冠状面的角度均有显著性差异。 2.邻近上颌阻生尖牙的侧切牙根吸收率为38.7%,高于中切牙根吸收率2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5)。切牙的根吸收程度主要为轻度吸收(占45.9%)和中度吸收(占32.4%);吸收主要位于切牙的根中1/3(占35.1%)和根尖1/3(占37.8%)。在发生根吸收的切牙中,与上颌阻生尖牙接触的占73.0%。 3.上颌阻生尖牙牙冠的唇腭向位置,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间有显著性差异(x2=9.30,P0.01);上颌阻生尖牙唇腭向的倾斜角度,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问没有显著性差异(P0.01)。曲面体层片对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诊断的灵敏度是43.8%,特异度是82.4%;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在诊断切牙根吸收上的一致性差(Kappa值=0.2680.40)。 结论: 1.锥形束CT可以从三维方向上精确定位阻生尖牙,为阻生尖牙的外科开窗和正畸牵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上颌阻生尖牙的位置变异很大,但主要位于近中唇侧和近中腭侧。 3.邻近上颌阻生尖牙的切牙,尤其是侧切牙,根吸收的比率很高;切牙的根吸收程度主要为轻度和中度吸收;吸收部位主要位于切牙的根中1/3和根尖1/3。 4.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根吸收与切牙和阻生尖牙的接触有关,而与阻生尖牙的牙囊大小无关。 5.曲面体层片对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的阳性诊断可靠性较低,锥形束CT诊断的可靠性高,应为临床广泛应用。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783.5
【部分图文】:

锥形束,主要技术参数


1.1.2.1.1拍摄设备及主要技术参数拍摄设备:DCTPRO一45型锥形束CT机(EWOO一 VATECH/MadeinKOREA)(见图2)主要技术参数:管电压90KV,管电流6mA,扫描时间245,球管频率36kHz,投照角度为单次3600旋转扫描,影像重建时间1805。数据获取通过非晶硅平板探测器(FPD),探测器与X线焦点距离为770.0mm,立体像素大小为270M

三维重建图像,锥形束


实际上它们都是在横断面薄层扫描的基础上经过图像后处理,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图像的一种功能。一般来说,根据需要横断面图像可重建成冠状面、矢状面、轴面或任意平面等(见图3),并可在不同剖面测量阻生牙在领骨中的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序列纵断面重建是显示上、下领弓呈正交垂直关系时的纵断面影像,是锥形束CT不同于其他传统CT的特色重建序列。图3锥形束CT的三维重建图像2.2图像资料的获取及处理硬件:联想Pentiumlll计算机

切牙,牙囊,无接触


畚囊弧⒆缎问鳦T对上领阻生尖才邻近切才根吸收的研究将距离小J几o.smm定义为阻生尖牙和切牙接触(见图6)。图6卜句廷阻生尖牙与邻近切牙接触情况(A:上领阻生尖牙与邻近切牙接触;B:上领阻生尖牙与邻近切牙无接触) 2.1.2.3.3上领阻生尖牙的牙囊大小(图7)walker和EnciS。[25}的研究提出阻生尖牙的牙囊人小是指阻生尖牙的牙冠边缘到牙囊边缘的最人距离,此趾离小于Zmm认为牙囊大小正常,大于Zmm即为牙囊增大。图7阻生尖牙的牙囊宽度测量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付崇建;下颌和颞下颌关节运动影像和运动轨迹的建立及临床初步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志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颅面骨三维形态特征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2 孙留振;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弓与基骨弓协调性及牙齿代偿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0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40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f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