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颊脂垫与传统吸脂术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
发布时间:2020-10-25 06:29
目的 对不同来源的人脂肪干细胞(ASCs)进行体外增殖培养,对比其多种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增殖潜能。对人ASCs进行体外成骨分化诱导培养,对比研究两种来源的ASCs成骨活性的差异。探讨颊脂垫作为潜在的富含ASCs的供体,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尤其是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无菌条件下分别提取新鲜的超声乳化负压吸脂术所得腹部皮下脂肪和面部轮廓整形手术切取人颊脂垫脂肪各10ml,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后提取ASCs,原代培养14天时,对两组细胞进行消化,计数,此后每3天换液一次,达80%融合时传代。分别取两种来源生长良好的第5代ASCs,通过CCK-8试剂盒操作要求测定两组ASCs的增殖指数,以此检测两组ASCs增殖潜能的差别;并对其进行成骨培养,分别于3、7、14天,利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操作要求测定两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从成骨培养第1天开始,连续7天测量其增殖指数,比较两组ASCs在经过成骨培养后其增殖潜能和成骨潜能有何差异。 数据均由作者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1、人颊脂垫为特化脂肪组织,血管成分明显多于皮下脂肪。颊脂垫提取ASCs密度为(8.77±1.28)×104/ml,显著高于吸脂术来源者(6.00±0.47)×104ml; ASCs(?)中植入培养瓶中48h滞留期后可见少量的梭形细胞贴壁,细胞形态不一,核居中。从第3天开始,进入增殖期快速期,细胞培养至第7天,可见细胞以集落或散在的方式增长,两个不同部位的ASCs形态差异较小,均以梭形和多角型为主,但颊脂垫部位ASCs形态更加均一。细胞培养至第3代,开始表现快速增殖,颊脂垫来源ASCs形态较吸脂术来源者,形态更加均一且增殖更快。ASCs逐渐长满瓶壁,经传代培养逐渐转变为均一的多边形。 2、不同来源ASCs,其表面标志CD44均呈阳性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CD34均呈阴性表达,结果显示,A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特征。 3、经成骨培养后,ASCs的增殖速度较未成骨培养前明显减慢,经成骨诱导后的两组ASCs相比,在前3天,诱导后的ASCs的增殖速度与未诱导时ASCs差异不大;4—7天时,颊脂垫部位成骨诱导的ASCs的增殖速度显著快于吸脂术来源的ASCs成骨诱导后的增殖速度。且P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 4、人不同部位ASCs成骨培养3天后,碱性磷酸酶活性颊脂垫组为15.8±1.25u/100ml,吸脂术组为9.43±1.65u/100ml, ASCs成骨培养7天后,碱性磷酸酶活性颊脂垫组为33.84±7.44u/100ml,吸脂术组为18.66±3.70u/100m1,成骨培养14天时,碱性磷酸酶活性颊脂垫组为61.56±5.43u/100ml,吸脂术组为45.03±4.56u/100m1,所有结果经t检验,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人颊脂垫部位来源的ASCs相比吸脂术来源的ASCs,单位体积组织内可提取的ASCs密度更高;且颊脂垫来源ASCs增殖活性高于吸脂术来源ASCs,且具有更高的成骨活性。 2、人颊脂垫脂肪易于获得,供区提取造成的损伤小,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并且颊脂垫组织的血管丰富,不同人群颊脂垫组织的大小是相似的,它们独立于体重和脂肪的分布,不会受到体重和脂肪分布的影响,是稳定可靠的ASCs组织来源。 3、颊脂垫有望成为未来口腔颌面部,乃至全身各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理想供源。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R782.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实验一 两种组织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
1.1 两种组织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提取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设备
1.1.3 试剂及溶液配制
1.1.4 流程图
1.1.5 脂肪干细胞(ASCs)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
1.2 两种组织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1.2.1 仪器设备
1.2.2 脂肪干细胞(ASCs)的形态学观察及细胞计数
1.2.3 脂肪干细胞(ASCs)增殖曲线的绘制
1.2.4 脂肪干细胞(ASCs)表面标志检测
1.2.5 数据分析
1.3 结果
1.3.1 脂肪干细胞(ASCs)细胞形态比较
1.3.2 不同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的表型鉴定
1.3.3 原代提取不同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的密度
1.3.4 脂肪干细胞(ASCs)增殖能力比较
1.4 讨论
实验二 两种组织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成骨培养
2.1 脂肪干细胞(ASCs)的成骨培养及各项检测
2.1.1 技术路线
2.1.2 设备及试剂材料
2.1.3 脂肪干细胞(ASCs)成骨培养
2.1.4 脂肪干细胞(ASCs)成骨培养后增殖曲线的绘制
2.1.5 BCA法测脂肪干细胞(ASCs)蛋白含量
2.1.6 脂肪干细胞(ASCs)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2.1.7 成骨染色
2.1.8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成骨培养后脂肪干细胞(ASCs)增殖能力比较
2.2.2 ALP活性比较
2.2.3 脂肪干细胞(ASCs)成骨分化能力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5597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R782.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实验一 两种组织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
1.1 两种组织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提取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设备
1.1.3 试剂及溶液配制
1.1.4 流程图
1.1.5 脂肪干细胞(ASCs)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
1.2 两种组织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1.2.1 仪器设备
1.2.2 脂肪干细胞(ASCs)的形态学观察及细胞计数
1.2.3 脂肪干细胞(ASCs)增殖曲线的绘制
1.2.4 脂肪干细胞(ASCs)表面标志检测
1.2.5 数据分析
1.3 结果
1.3.1 脂肪干细胞(ASCs)细胞形态比较
1.3.2 不同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的表型鉴定
1.3.3 原代提取不同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的密度
1.3.4 脂肪干细胞(ASCs)增殖能力比较
1.4 讨论
实验二 两种组织来源脂肪干细胞(ASCs)成骨培养
2.1 脂肪干细胞(ASCs)的成骨培养及各项检测
2.1.1 技术路线
2.1.2 设备及试剂材料
2.1.3 脂肪干细胞(ASCs)成骨培养
2.1.4 脂肪干细胞(ASCs)成骨培养后增殖曲线的绘制
2.1.5 BCA法测脂肪干细胞(ASCs)蛋白含量
2.1.6 脂肪干细胞(ASCs)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2.1.7 成骨染色
2.1.8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成骨培养后脂肪干细胞(ASCs)增殖能力比较
2.2.2 ALP活性比较
2.2.3 脂肪干细胞(ASCs)成骨分化能力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铁霞,李祖兵;新型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年01期
2 余文林;曾东;程飚;李勤;;颊脂垫部分切除的临床解剖及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7年04期
3 张卫泽;樊艳;陈永清;马凌;秦勉;哈小琴;李国庆;;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冻存的实验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2期
4 李春明;刘毅;;体外培养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2期
5 崔磊,尹烁,杨平,刘波,张英,刘伟,曹谊林;脂肪干细胞HLA分子表达与体外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27期
6 李俊宪;孙恒赟;袁捷;赵明衍;韦敏;;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人脂肪干细胞体外成骨活性的实验研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2855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555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