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囊肿引流装置的开发及术后骨形成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23:36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s),亦称牙源性角化囊性痛(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颌骨良性病变。下颌骨罹患多于上颌骨,主要受累部位是下颌磨牙区和升支区。视其大小、位置和邻近的重要结构的关系,如牙齿、上颌窦、鼻腔和下颌管以及骨的连续性等,可以选择袋形术或剜除术。当涉及牙齿或神经束时,大型颌骨囊肿治疗现有的方法中的颌骨部分切除术、刮治术或剜除术,可能是不适当的,甚至破坏性的。容易引起病理性或医源性骨折,形成颌而部畸形;同时也可能导致患区多个牙缺失及邻近结构(如上颌窦、下牙槽神经管等)损伤,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袋形术通过外科技术在囊壁形成造口改变囊肿内环境,消除囊腔内流体静压,减少或消除骨吸收性因素,从而使囊肿衬里上皮发生改变,缩小囊肿,促进邻近骨再生,被用来作为治疗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保守治疗方法。袋形术后囊肿缩小,衬里上皮发生转化,囊壁不同程度增厚,使得二期惋除术较易完成。当较多新骨生成,足以保护邻近重要的组织结构时,可进行二期手术完整剜除病变。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这些保守性颌骨囊肿外科治疗可减少传统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并获得更好的外形和功能恢复。 成功的袋形术后需要维持囊腔造口通畅,术后戴用树脂制作的活动型囊肿塞或阻塞器(cyst plug or obturator),可以保持引流和恢复缺失牙,减少手术带来的而部外形的改变,语言表达功能的缺失,咀嚼功能的骤然降低等并发症。然而,日前使用的活动囊肿塞存在易脱落,不便与负压引流管连接等缺点。结合现代种植技术,开发设计新型骨内植入式囊肿引流装置,能更有效地保持囊肿造口的引流通畅,并便于与负压引流管连接;不同的连接体选择,可适合临床囊肿引流及暂时性义齿修复的需要。 袋形术后进行囊肿剜除术的时间选择通常是根据病变区域内骨结构的形态变化来决定。X线检查是临床上评价患区新骨形成的主要方法。骨形成在X线片上表现射线不透过性增强,因此骨影像的光学密度增高。通过影像学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可以确定骨形成过程或进展。因为它具有检查速度快,可作连续性的测量,非侵入性的性质等优点,因此比组织学的检查更为适用。然而,有关囊肿袋形术后骨再生的文献报道很少。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新型囊肿引流装置的开发和应用 一、活动型囊肿塞应用于袋形术后颌骨囊肿引流 目的:介绍活动型囊肿塞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及其在囊肿袋形术后引流中的应用。 方法:根据囊肿塞的使用和设计不同,将其分为常规型和义齿型,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结果:根据囊肿造口所在区域计,155件囊肿塞应用于磨牙区102件,前磨牙区27件,前牙区26件。其中常规型63件,义齿型92件。所有病例中囊肿造口保持通畅,未发现与该装置应用有关的并发症。义齿型囊肿塞具有良好的美学和功能效果。结论:义齿型的囊肿塞适用于颌骨囊肿的引流,还可以暂时修复失牙。 二、骨内植入囊肿引流装置的开发 目的:开发骨内植入囊肿引流装置,以适应临床上颌骨囊性病变引流或暂时性义齿修复的需要。设计及制作:骨内植入式囊肿引流装置柱状骨内引流管、骨而基台、连接体和覆盖帽构成。覆盖帽为弹性橡胶制成,其它部件均由纯钛金属制备。引流管与骨而基台相连,骨而基台与连接体连接,连接体上装有覆盖帽。骨内引流管呈圆柱状,其表而有螺纹,可与受区骨紧密结合,引流管下端伸入囊腔内,上端经骨而基台、连接体通口腔,囊腔内的囊液由此引流至口腔。连接体上可直接戴用或粘结暂时性牙冠或与体外引流管连接实施负压引流。结论:骨内植入的囊肿引流装置便于实施负压引流,不同的连接体选择可适合义齿修复的需要并增强患者的舒适度。 第二部分下颌骨囊肿术后骨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 一、下颌骨角化囊肿袋形术后骨形成的评价 目的:评价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的骨形成。方法:武汉大学口腔医院1999年至2008年之间进行了手术的53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所有的囊肿术后戴囊肿塞保持引流通畅。术后1、3和6个月分别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使用Digora(?)测定术前和术后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的囊肿区骨密度。通过注射生理盐水到囊腔内测量术中、术后1、3和6个月的囊腔容积。实验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被认为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所有的患者无术后无并发症。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显示,囊肿区骨密度值不断增加,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增加22.42%,术后3个月为46.07%,术后6个月达到64.69%。囊肿容积术后1个月下降19.05%,3个月55.62%,6个月79.67%。囊腔容积减少与骨密度增加呈负相关(P0.05)。结论:大型下颌骨角化囊肿袋形术后戴用囊肿塞,囊肿区出现较迅速的骨再生。在袋形术后3个月囊肿区骨密度增加高于45%,或囊肿容积减少50%时可实施二期剜除术。 二、下颌骨角化囊肿剜除术后骨形成的评价 目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术后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探讨术后的骨形成。方法:58例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接受下颌骨角化囊肿剜除手术治疗和非移植关闭创口的病人。其中36例男性和22例女性,平均年龄41岁(范围18-69岁)。最大囊肿的直径为3.5cm至7.1cm。分别在手术后的第1,第3,第6和第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使用全口牙位曲而体层片与软件Digora (?) (Soredex, ORION Corporation, Helsinki, Finland),通过灰阶的254色调测定囊腔的术前和术后骨密度。数据结果使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一步的分析,t检验比较不同时期的骨密度值的不同时期。P0.05结果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结果:术后观察囊腔骨形成,与术前骨密度相比,增加的百分比分别是:1个月时为6.85%,3个月时为22.61%,6个月时为49.45%和12个月时为71.77%。虽然术后头3个月内和第二个3个月骨密度增加没有显着差异,在前6个月的增加大于后6个月(P0.05)。男性和女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下颌骨角化囊肿刮治术后在没有使用移植材料的条件下新骨渐进性形成,并在术后6个月骨密度显着增加。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782.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新型囊肿引流装置的开发应用
(一) 活动型囊肿塞应用于袋形术后颌骨囊肿引流
(二) 骨内植入囊肿引流装置开发
第二部分 颌骨囊肿术后骨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
(一) 下领骨化囊肿袋形术后骨成的评价
(二) 下颌骨角化囊肿剜除术后骨形成的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一) 破骨细胞前体细胞
参考文献
(二) OPG/RANKL对骨改建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发表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7686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782.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新型囊肿引流装置的开发应用
(一) 活动型囊肿塞应用于袋形术后颌骨囊肿引流
(二) 骨内植入囊肿引流装置开发
第二部分 颌骨囊肿术后骨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
(一) 下领骨化囊肿袋形术后骨成的评价
(二) 下颌骨角化囊肿剜除术后骨形成的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一) 破骨细胞前体细胞
参考文献
(二) OPG/RANKL对骨改建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发表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谭珍珠;囊肿塞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纵横;2001年02期
2 赵怡芳,刘冰,蒋自强;袋形术或减压术治疗颌骨囊性病变[J];上海口腔医学;2005年04期
3 赵熠;刘冰;王贻宁;;囊肿塞在颌骨囊肿袋形术后引流中的应用[J];上海口腔医学;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857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576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