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托槽隐形矫治牙齿移动效率的三维模型重叠测量研究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83.5
【部分图文】:
的非拔牙矫治的治疗方法且上下牙弓均纳入治疗。(2)患者的年龄在18岁及以上范围内,经头颅侧位片检测生长发育在稳定期(如图1所示)。(3)在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只使用Invisalign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使用其他任何的辅助装置进行治疗,如颌间牵引、交互牵引、螺旋扩弓器等。ClinCheck矫治方案中不设计磨牙的移动,一期矫治方案不设计牙齿的过矫正。(4)所有患者都完成了Invisalign一期矫正所有矫治器的佩戴,矫治过程中间未进行中期调整,因为没有实现一期治疗目标,都有一个后续的精细调整阶段,并且已经开始了精细调整阶段的治疗(至少已经进行到二期ClinCheck方案已经发布的阶段)。(5)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能够遵照医嘱每天坚持佩戴矫治器,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22个小时
口腔扫描仪iTero
摄患者的面相和口内相,面相包括正面相(患者颜面口周肌肉放松),正面微笑相,90゜侧面像;口内相包括口内正面咬合相,左右侧面咬合相及上下颌牙牙合面相。如图3和图4所示.图 2 口腔扫描仪 iTero图 3 患者面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雯;宋立滨;张瑾;徐宝华;;五翼托槽与自锁托槽滑动摩擦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7年05期
2 谢国芳;张亮梅;尉秋英;;3B自锁托槽的矫治体会[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年03期
3 王丽梅;陈旸;孟菲;李金源;;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托槽的研究现状[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6年02期
4 刘娟;李美乐;方善宝;杜熹;;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拔牙病例的疗程对比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年01期
5 邓莉华;张铮;;不同结扎方式对舌侧托槽静摩擦力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年07期
6 殷春娣;方秀华;;正畸治疗中间接黏接托槽的护理配合[J];江苏医药;2014年11期
7 陈伟挺;郑敏玲;周昱;;自锁托槽与普通托槽对安氏I类重度拥挤患者牙根吸收的影响[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8 张秋芳;石慧;李志华;;二氧化碳激光技术应用于陶瓷托槽去粘结的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8期
9 邓莉华;熊国平;张铮;;不同舌侧矫治托槽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7期
10 叶晓霞;;主动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托槽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鲲;可调式自锁托槽的摩擦力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万贤凤;正畸数字化间接粘结技术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3 曹宝成;TiO_(2-x)N_x薄膜托槽的制备、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张晟;纳米Ag/TiO_2涂层托槽的研制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5 苏旭彬;基于选区激光熔化的功能件数字化设计与直接制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惠芳;成人无托槽隐形矫治牙齿移动效率的三维模型重叠测量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陶文俊;PASS托槽、Damon Q自锁托槽对安氏Ⅰ类错(牙合)减数治疗患者上牙列排齐效率的临床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8年
3 刘刚;两种正畸粘结剂粘结强度的体外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4 王守东;三种不同底板托槽及托槽脱落经喷砂处理后再粘结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孙传玺;氧化锆托槽剪切强度的体外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6 李文艳;氧化锆陶瓷托槽对变形链球菌附着的影响及与GC正畸玻璃离子粘接的效果评价[D];西南医科大学;2018年
7 曾红;控根附件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近中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8 马勇;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9 王振林;底板带有通孔的托槽GC粘结的剪切强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10 刘晓盼;酸蚀剂和偶联剂对不同处理方法下陶瓷托槽粘结强度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81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8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