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治疗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18:23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于下颌骨,占全部放射性骨坏死的90%以上。传统的深部X射线直接照射条件下,ORNJ报道的发生率最高达曾37%,即使在良好防护的条件下,仍有2-5%的发生率。其发生与颌骨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放射剂量大小等有关,主要病理表现为放疗后颌面部软、硬组织处于低氧、少血管状态,颌骨内动脉发生炎症反应,内膜肿胀,骨髓及骨膜血管栓塞及纤维化,引起局部血供和营养障碍,骨的活力减低,导致骨坏死,瘘道形成。随着目前放疗以及放、化疗联合应用的越来越广泛,ORNJ将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学中的重要问题。 ORNJ一旦发生,由于局部组织血供和营养障碍,一般采用抗炎,死骨摘除、瘘道关闭、全身抗感染、局部换药、瘘道碘仿纱条堵塞、颌骨瘘道骚刮术等对症处理手段,创面愈合慢,病情反复,易复发。高压氧的氧弥散作用对于增加局部组织有效含氧量,促进毛细血管的增殖,加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促进成骨具有一定效果。但高压氧价格操作复杂,不易长期持续使用,并且有一定的禁忌症。对于ORN术后组织缺损的,由于缺乏能从根本上逆转射线骨损伤效应的新方法,一般也只能采用死骨去除、组织皮瓣修复创面,骨瓣移植修复颌骨缺损等手术治疗,辅以抗感染、高压氧、换药等措施的对症处理,愈合缓慢,效果不确定,对于包括髁突坏死的下颌骨ORN,再造的下颌骨很难恢复其外形和功能。 近年来,有关低强度超声促进骨愈合报道较多,也有个别关于超声治疗ORNJ的临床病例观察报道,但缺乏相关基础实验体内研究的结果支持。本实验拟通过建立ORNJ的动物实验模型,运用CT、免疫组化、Micro-CT及力学实验等方法,检测超声治疗前后犬下颌骨微血管密度、骨微结构和代谢指标,以及评价其对下颌种植体放疗前后的疗效及临床观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低强度超声对放疗后颌骨中多种组织生物学效应的规律,分析低强度超声对颌骨放射线照射后不良反应的防治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采用30mW/cm2强度的1 MHz 1:4脉冲超声波作为实验组处理因素,超声治疗20天后,超声治疗组犬的下颌骨内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未治疗组;而超声治疗后下颌骨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和数量、骨表面积和骨体积的比值大于未治疗组;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和骨成型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阳性程度均高于治疗前。在对下颌骨种植体超声治疗发现,下颌种植体周围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表面积和骨体积的比值和骨小梁数量大于未治疗组,拔出实验的最大力值也明显高于未治疗组。表明通过超声治疗后,犬下颌骨的微血管明显增加,已发生坏死的下颌骨的代谢水平和代谢能力有所增强,下颌骨的结构也有好的改善,说明超声治疗ORNJ具有较好的疗效。另外,我们对个别临床患者进行了超声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ORNJ患者在运用超声治疗40天后症状明显减轻。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超声治疗作为一种治疗ORNJ的新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希望通过以后不断完善,能为临床上减少放疗与外科手术的并发症提供新的辅助手段。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782;R818.7
【文章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ORNJ 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超声治疗后下颌骨微血管状态检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超声治疗后下颌骨微结构及代谢的变化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评价超声对下颌种植体放疗后的疗效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1078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782;R818.7
【文章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ORNJ 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超声治疗后下颌骨微血管状态检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超声治疗后下颌骨微结构及代谢的变化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评价超声对下颌种植体放疗后的疗效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惟昌,张朝宗,王自强,关东旭,邱红霞;显微CT(μ-CT)-医学CT未来的发展方向[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8年03期
2 姚小武,李锐球;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床分期和治疗程序[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年03期
3 吴文苑;骨型碱性磷酸酶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9年02期
4 解雪涛,邱蔚六,袁文化,王中和;豚鼠下颌骨血管系统放射损伤的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5 解雪涛,邱蔚六,袁文化,王中和;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床病理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年03期
6 孙勇刚;王光和;邹兆菊;倪向明;陈皓;王雪宜;杨义春;于世平;;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动物实验模型[J];口腔医学纵横;1991年02期
7 廖湘凌 ,潘剑,张艳,陈伟辉;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2年05期
8 宋治锋,李劲松;鼻咽癌放疗后并发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总结[J];实用医学杂志;1998年05期
9 魏娜,史宗道;有关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治疗中文文献的系统性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5期
10 何威;杨力;蔡德鸿;;骨形成与吸收过程中的代谢生化标记物[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2期
本文编号:2881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8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