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秒脉冲电场对成骨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
【学位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78
【部分图文】:
5%甘油),吹成细胞悬浮液,吸入无菌冻存管,封口胶封口,分阶段依次从 4℃到-196℃缓慢放入液氮罐中长期保存。细胞复苏时采用快速复苏法,将冻存管取出后立即置 37℃恒温水浴中振荡,速液体融化,快速接种培养瓶中;隔天以含 10%小牛血清的 D/F-12 培养基清洗三,按照 5×105/瓶接种于 100ml 培养瓶中,并置于 CO2 孵箱(37℃、5%CO2、5%空气)中继续培养。1.5 电极池的设计根据实验中电场场强的需求,自制本实验所需要的电极池,如图 3.1所示,该电极池为长方形,其中,底板由盖玻片制成,两端为玻璃,不具有电传导性;两侧是铂金片,为导电材料,其旁边设有加力电极。电极池的长 2cm×宽 2cm×高 1cm ,其电极池细胞液容量是 2ml,场强是5-15kv/cm。
图 1.3.1 实验波形Figur1.3.1experiment wave测方法 法检测细胞活性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稀释至 1×104/ml,按 200μl/孔接种于组,检测细胞设 3 个平行孔,共接种 5 块 96 孔板,置于 C中。分别于纳秒脉冲电场处理完成后 0h,4h,8h,24h.48h 各加入 MTT20μl(浓度为 5mg/ml),置于 CO2 孵箱(37oC,596 孔板吸去孔内培养液,150μl/孔加入二甲基亚砜(DMSin,结晶物充分溶解后,在酶标仪 570nm 处检测各孔的吸光细胞存活率:实验孔 OD 值-空白对照孔 OD 值活率(%)=×1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君;刘雯;郑雷蕾;邓锋;;脉冲电场的生物效应与相关应用[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2 张琴;熊正爱;周玮;李成祥;姚陈果;;脉冲电场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8期
3 程杰;唐丽灵;肖德友;姜方弋;王剑飞;罗霄;米彦;姚陈果;孙才新;;脉冲电场对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年03期
4 赵彩萍;许秀举;;非热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戢炳金;;刺血调神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1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09期
6 张志强;;15例疝无张力修补术复发原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8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媛媛;高强度皮秒脉冲电场致Hela细胞凋亡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2 李成祥;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李迎秋;脉冲电场对大豆蛋白理化性质和脂肪氧化酶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7年
4 辛青;脉冲电场/脉冲等离子体新型杀菌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包家立;脉冲电场诱致物质经角质层转运的唯象关系[D];浙江大学;2003年
6 杨孝军;能量可控陡脉冲电穿孔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7 杨柳;原子力显微镜用于细胞表面结构与性质的研究以及单碱基错配的检测[D];湖南大学;2008年
8 米彦;纳秒脉冲电场诱导肿瘤凋亡的窗口效应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伟;低频交变磁场对肺癌化疗增敏效应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10 刘晓云;IRE联合IL-21基因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基础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雯;纳秒脉冲电场对成骨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陈永生;超声场—脉冲电场协同防除换热设备积垢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3 李好山;脉冲电磁场联合野生型p53基因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琴;脉冲电场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解效白;脉冲高场强杀菌处理室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刘科;脉冲电场作用下乳状液液珠运动与聚结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7 任志刚;纳秒脉冲电场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王志强;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9 李乐军;荧光光谱与激光拉曼光谱研究脉冲电场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效田;电磁物理场对Al-5wt%Cu合金凝固过程和凝固组织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92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9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