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在牙周炎骨吸收过程中的作及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21-03-27 19:4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临床上牙周炎患者与健康患者牙龈组织中炎症细胞和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的检测,初步分析自噬与炎症的相关性。然后构建大鼠牙周炎模型,通过药物抑制自噬,检测是否可以通过调节炎症激活的自噬来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牙槽骨的吸收,并在体外验证自噬调节对于破骨细胞的影响,以期能进一步揭示自噬在牙周炎炎症性骨吸收中的作用,为通过调控细胞自噬进行预防和治疗牙周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包括了临床研究、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在临床研究中,收集牙冠延长术中或开窗助萌术中切取的牙龈组织,作为健康牙龈组织;收集拔除无法保留重度牙周炎患牙时的牙龈组织,作为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再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牙龈组织中炎症因子细胞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在体内实验中,我们通过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同时进行牙龈局部注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或氯喹(CQ)来进一步探究自噬在牙周炎炎症发生发展和骨代谢环节中的作用。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以下6组:1)正常组;2)牙周炎组;3)牙周炎+低浓度3-甲基腺嘌呤组;4)牙周炎+高浓度3-甲基腺嘌呤组;5)牙周炎+低浓度氯喹组;6)牙...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噬形成过程的分子机制在起始诱导阶段,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作为重要的细胞内营养和能量状态感受体,参与调控自噬的发生[6];在成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2.3.2HE染色观察牙龈组织形态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PH)组牙龈上皮钉突较短、结缔组织内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或无炎细胞浸润;慢性牙周炎(CP)组上皮钉突明显伸长、可呈网状,且结缔组织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1)。图2-1健康(PH)组牙龈和慢性牙周炎组(CP)牙龈的组织病理学特点。(A)正常牙龈(100×);(B)炎症牙龈(100×);(C)正常牙龈(400×);(D)炎症牙龈(400×)。2.3.3牙龈组织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观察了正常组和慢性牙周炎组牙龈组织中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的表达情况。CD68、CD19、CD138染色结果显示,CP组CD68+细胞数明显高于PH组,此外CP组CD19+细胞和CD138+细胞也明显多于PH组,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001)(图2-2)。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9同上),同时使用探针将109CFU/mL的新鲜P.gingivalis菌液接种于丝线结扎的牙位处,并检查丝线结扎情况以及大鼠牙周状况,若有松脱则及时重新结扎;(4)取材:给药21天后,全部组的大鼠给予过量麻药进行安乐死。收集大鼠上颌双侧颌骨标本:右侧上颌骨标本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用于后续的Micro-CT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左侧的上颌骨标本用于收集实验牙腭侧牙龈组织。图3-2大鼠牙周炎模型建立。3.2.6大鼠颌骨Micro-CT检测与牙槽骨吸收情况测量将大鼠右侧上颌骨浸泡在4%多聚甲醛中固定48小时后,用QuantumGXMicro-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扫描分辨率36μm,管电压90Kv,管电流80μA,扫描方式360°旋转,扫描时间14分钟。使用Analyzed12.0软件对扫描获得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上颌第二磨牙腭侧的三维数字化图像。测量上颌第二磨牙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至牙槽嵴顶(alveolarbonecrest,ABC)间的线性距离作为评价牙槽骨吸收情况的方法[28]。根据断层测量法[29,30],分析之前在软件中将获得的每个样本所有断层图像重新定向,以使扫描轴和解剖位置一致[31]。然后将上颌第二磨牙咬合面近远中向长轴、咬合面、牙体长轴分别于软件中的X、Y、Z轴相平行。测点某位点的CEJ-ABC时,使Z轴通过该位点,然后测量此处的距离。分别测量了腭侧近中2个位点、腭侧中间1个位点和腭侧远中2个位点,将5个位点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实验牙的实验数据。3.2.7组织病理学评估完成Micro-CT扫描后,取出已固定48小时的大鼠右侧上颌骨,并对其进行修整,去除多余的部分。然后将标本放入10%EDTA脱钙液中进行脱钙,每3天更换一次脱钙液,直到针能轻松地刺入骨组织并且无阻力感(此为脱钙结点,一般需要2-3个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种利用micro-CT测量小鼠牙周炎模型牙槽骨吸收的方法比较[J]. 崔迪,张杨珩,张婷,魏挺力,闫福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7(03)
本文编号:3104097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噬形成过程的分子机制在起始诱导阶段,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作为重要的细胞内营养和能量状态感受体,参与调控自噬的发生[6];在成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2.3.2HE染色观察牙龈组织形态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PH)组牙龈上皮钉突较短、结缔组织内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或无炎细胞浸润;慢性牙周炎(CP)组上皮钉突明显伸长、可呈网状,且结缔组织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1)。图2-1健康(PH)组牙龈和慢性牙周炎组(CP)牙龈的组织病理学特点。(A)正常牙龈(100×);(B)炎症牙龈(100×);(C)正常牙龈(400×);(D)炎症牙龈(400×)。2.3.3牙龈组织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观察了正常组和慢性牙周炎组牙龈组织中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的表达情况。CD68、CD19、CD138染色结果显示,CP组CD68+细胞数明显高于PH组,此外CP组CD19+细胞和CD138+细胞也明显多于PH组,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001)(图2-2)。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9同上),同时使用探针将109CFU/mL的新鲜P.gingivalis菌液接种于丝线结扎的牙位处,并检查丝线结扎情况以及大鼠牙周状况,若有松脱则及时重新结扎;(4)取材:给药21天后,全部组的大鼠给予过量麻药进行安乐死。收集大鼠上颌双侧颌骨标本:右侧上颌骨标本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用于后续的Micro-CT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左侧的上颌骨标本用于收集实验牙腭侧牙龈组织。图3-2大鼠牙周炎模型建立。3.2.6大鼠颌骨Micro-CT检测与牙槽骨吸收情况测量将大鼠右侧上颌骨浸泡在4%多聚甲醛中固定48小时后,用QuantumGXMicro-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扫描分辨率36μm,管电压90Kv,管电流80μA,扫描方式360°旋转,扫描时间14分钟。使用Analyzed12.0软件对扫描获得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上颌第二磨牙腭侧的三维数字化图像。测量上颌第二磨牙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至牙槽嵴顶(alveolarbonecrest,ABC)间的线性距离作为评价牙槽骨吸收情况的方法[28]。根据断层测量法[29,30],分析之前在软件中将获得的每个样本所有断层图像重新定向,以使扫描轴和解剖位置一致[31]。然后将上颌第二磨牙咬合面近远中向长轴、咬合面、牙体长轴分别于软件中的X、Y、Z轴相平行。测点某位点的CEJ-ABC时,使Z轴通过该位点,然后测量此处的距离。分别测量了腭侧近中2个位点、腭侧中间1个位点和腭侧远中2个位点,将5个位点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实验牙的实验数据。3.2.7组织病理学评估完成Micro-CT扫描后,取出已固定48小时的大鼠右侧上颌骨,并对其进行修整,去除多余的部分。然后将标本放入10%EDTA脱钙液中进行脱钙,每3天更换一次脱钙液,直到针能轻松地刺入骨组织并且无阻力感(此为脱钙结点,一般需要2-3个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种利用micro-CT测量小鼠牙周炎模型牙槽骨吸收的方法比较[J]. 崔迪,张杨珩,张婷,魏挺力,闫福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7(03)
本文编号:3104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1040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