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耐酸相关基因ccpA突变的检测

发布时间:2021-04-29 08:44
  龋病是一种由口腔中以细菌为主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着病程的发展而有一色泽变化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一般平均龋患率可在50%左右,是口腔最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致龋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齿所处的环境等。牙菌斑中的致龋细菌是龋的主要病原菌。变形链球菌是最重要的致龋菌,是龋病的始发因素。变形链球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的球菌,是口腔天然菌群中占比例最大的链球菌属中的一种。经反复研究证实,变形链球菌可以造成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实验性龋的动物模型,同时也有证据表明该菌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变形链球菌有强的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和耐酸性。在菌斑中生存的变形链球菌能迅速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生多量酸,可使局部pH下降至5.5以下。变形链球菌耐酸性强,在pH4.5时仍能继续生活并产酸。变形链球菌不仅是冠部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也是根部龋的主要致病菌。目前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分离并克隆出多个与变链耐酸性相关的基因,其中包括ccpA。氟可以有效防龋,已得到世界公认。有调查表明,长期坚持使用含氟牙膏,可...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细菌与质粒
        2.1.3 培养基与试剂
    2.2 方法
        2.2.1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 UA159-FR 的诱导
        2.2.2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 UA159-FR 基因组的提取
        2.2.3 引物设计
        2.2.4 PCR 反应
        2.2.5 PCR 产物电泳鉴定
        2.2.6 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 PCR 产物
        2.2.7 PCR 产物与 PMD18-T 载体连接
        2.2.8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2.2.9 连接产物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2.2.10 提取重组质粒
        2.2.11 重组质粒 PCR 及 PCR 产物鉴定
        2.2.12 测序
        2.2.13 该实验重复三次
    2.3 结果
        2.3.1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培养
        2.3.2 ccpA PCR 产物
        2.3.3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2.3.4 分析测序结果
        2.3.5 附图
第三章 讨论
    3.1 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研究的意义
    3.2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 CCPA 的研究意义
    3.3 基因突变的研究意义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龋敏感者口腔变形链球菌基因型与产酸性之间的关系[J]. 李伟,贺新兰,胡红梅,张铮辉,王蔚,周鹏,汤洪,刘兴容.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06)
[2]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乳酸脱氢酶遗传多态性研究[J]. 杨德琴,刘天佳,李颂,亓庆国,庄姮,刘建国.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5)
[3]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与亲代菌株质子移位膜ATP酶活性的比较[J]. 盛江筠,黄正蔚,刘正.  上海口腔医学. 2005(01)
[4]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远缘链球菌耐氟菌株与亲代菌株基因组AP-PCR的比较[J]. 朱怡玲,吴补领,孟艳玲,苏凌云,王敬.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4(07)
[5]氟钼酸铵影响变形链球菌粘附性的研究[J]. 马宏,李玉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03)
[6]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耐氟菌株与亲代菌株基因组REA的比较分析[J]. 朱怡玲,吴补领,孟艳玲,苏凌云,王敬.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11)
[7]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分离株AP-PCR基因分型[J]. 黄晓晶,刘天佳,陈国弟,辛军平,陈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1(04)
[8]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耐氟菌株DNAG+C含量测定[J]. 盛江筠,刘正.  上海口腔医学. 2001(01)
[9]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耐氟菌株粘附能力的体外研究[J]. 盛江筠,刘正.  上海口腔医学. 2000(03)
[10]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的诱导及产酸性的实验研究[J]. 盛江筠,刘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02)



本文编号:3167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167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2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