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化腓骨重建下颌骨后用腓骨残端游离移植及牙种植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8 14:52
目的 :探讨利用残余腓骨增加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患者垂直骨高度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例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重建后拟行种植牙修复的患者,利用腿部残余腓骨段进行垂直骨增量,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并最终完成牙列修复,对术后骨吸收情况和种植体稳定性、存留率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近中骨块和远中骨块的吸收量分别为(0.94±0.18)mm和(0.89±0.15)mm;术后12个月,吸收量分别为(1.16±0.21)mm和(1.07±0.17)mm。种植体植入6个月和12个月后,ISQ值分别为(67.25±6.43)和(71.08±4.89);边缘骨吸收量在植入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0.65±0.12)mm和(0.76±0.18)mm。术后1年种植体存留率为87.1%。结论:非血管化腓骨具有可靠的抗吸收能力,在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垂直骨高度不足的情况下,可为种植体植入提供充足骨量,并维持长期稳定性和存留率。
【文章来源】: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18(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牙列修复后口腔全景片
沿下颌骨下缘下15 mm处做弧形切口,此处多为原手术切口,可避免增加新的瘢痕。用电刀逐层切开软组织,直达骨面,然后沿骨面翻开全厚瓣,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免受损伤。翻瓣至腓骨上缘以及腓骨与下颌骨连接处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口腔黏膜破裂,致使受区与口内相通。然后拆除原重建钛板,清除骨面纤维结缔组织,松解受区周围软组织,保证植骨后缝合无明显张力(图1)。1.2.2 残余腓骨段制备与塑形固定
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口腔全景片及锥形束CT(CBCT),临床评估移植骨愈合状况,并测量下颌骨下缘至移植骨上缘的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术前、植骨种植术后、牙列修复术后影像学资料如图5~7所示。本组所有病例移植骨块均为2~3段,为便于数据比较,对3段式移植只选取其中较长的2段骨块进行测量。测量工作由同一人完成,测量时选取每段移植骨块的中点作为测量起始点,每段骨块测量3次,取均值。近中骨块用A表示,远中骨块用B表示。图4 同期植入种植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区组织缺损的应用解剖[J]. 廖进民,徐达传,钟世镇,文家福,周训银,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5(03)
本文编号:3390984
【文章来源】: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18(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牙列修复后口腔全景片
沿下颌骨下缘下15 mm处做弧形切口,此处多为原手术切口,可避免增加新的瘢痕。用电刀逐层切开软组织,直达骨面,然后沿骨面翻开全厚瓣,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免受损伤。翻瓣至腓骨上缘以及腓骨与下颌骨连接处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口腔黏膜破裂,致使受区与口内相通。然后拆除原重建钛板,清除骨面纤维结缔组织,松解受区周围软组织,保证植骨后缝合无明显张力(图1)。1.2.2 残余腓骨段制备与塑形固定
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口腔全景片及锥形束CT(CBCT),临床评估移植骨愈合状况,并测量下颌骨下缘至移植骨上缘的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术前、植骨种植术后、牙列修复术后影像学资料如图5~7所示。本组所有病例移植骨块均为2~3段,为便于数据比较,对3段式移植只选取其中较长的2段骨块进行测量。测量工作由同一人完成,测量时选取每段移植骨块的中点作为测量起始点,每段骨块测量3次,取均值。近中骨块用A表示,远中骨块用B表示。图4 同期植入种植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区组织缺损的应用解剖[J]. 廖进民,徐达传,钟世镇,文家福,周训银,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5(03)
本文编号:3390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3909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