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urocidin及其优化多肽抑制常见致龋菌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8 07:11
尽管人们已经做了许多努力来控制和预防龋病,但是其依然是影响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的三大流行传染病之一。龋病的主要病原体目前被确定为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并且粘性放线菌和链球菌戈登是牙齿表面的早期定殖菌[1]。但是杀灭这些细菌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口腔微生物能够形成牙菌斑生物膜。这种生物膜能够为细菌提供一定的保护能力,可以增加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2]。机械去除(刷牙、龈上下洁治术)菌斑依旧是首先选择的治疗方法,但是其也并不能完全去除菌斑,因此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在机械去除菌斑的基础上使用抗菌剂抑制、杀灭细菌。为此本实验对天然多肽pleurocidin的抗菌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修饰优化多肽,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抗菌的能力。1、Pleurocidin对口腔常见致龋菌抑菌作用研究Pleurocidin是从Pleuronectes americanus的表皮中分离出来的天然多肽。其具有较为广谱的抗菌活性,能够抵抗多种细菌和真菌。此外,与其他天然多肽相比,在体外毒性研究中pleurocidin表现出较低的溶血性,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在第一部分实验,我们对pleurocidin能否...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抗菌肽分类
二、抗菌机制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三、抗菌肽的杀菌过程
四、pleurocidin 抗菌多肽的研究进展
五、口腔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PLEUROCIDIN 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实验一 PLEUROCIDIN 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 MIC、MBC 测定及其杀菌动力学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PLEUROCIDN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唾液对 PLEUROCIDIN 抗菌作用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PLEUROCIDIN 对口腔常见致龋菌杀菌机制的扫描电镜观察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 PLEUROCIDIN 的新型抗菌多肽的优化设计
实验一、PLEUROCIDIN 的抗菌活性中心的确定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新型抗菌多肽的优化
1 主要菌株、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新型多肽 PC9、PC12 的抗菌原理及细胞毒性研究
实验一、新型多肽 PC9、PC12 的抗菌原理的扫描电镜观察
1 主要菌株、试剂和配方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新型多肽 PC9、PC12 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399710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抗菌肽分类
二、抗菌机制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三、抗菌肽的杀菌过程
四、pleurocidin 抗菌多肽的研究进展
五、口腔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PLEUROCIDIN 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实验一 PLEUROCIDIN 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 MIC、MBC 测定及其杀菌动力学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PLEUROCIDN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唾液对 PLEUROCIDIN 抗菌作用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PLEUROCIDIN 对口腔常见致龋菌杀菌机制的扫描电镜观察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 PLEUROCIDIN 的新型抗菌多肽的优化设计
实验一、PLEUROCIDIN 的抗菌活性中心的确定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新型抗菌多肽的优化
1 主要菌株、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新型多肽 PC9、PC12 的抗菌原理及细胞毒性研究
实验一、新型多肽 PC9、PC12 的抗菌原理的扫描电镜观察
1 主要菌株、试剂和配方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新型多肽 PC9、PC12 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399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3997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