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牙列早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的下颌开口及前伸运动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7:53
骨性前牙反(牙合)是一种在亚洲地区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关于骨性前牙反(牙合)是否需要进行早期矫治的问题在正畸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首先采用头影测量技术对处于替牙列早期的35名骨性前牙反(牙合)者和19名正常(牙合)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了测量,并采用一种视整个下颌为一个刚性体的新型的下颌运动轨迹超声波记录系统—ARCUSdigma系统,以兼顾髁状突平移和转动两种运动的运动中心和切点为下颌运动参考点,以6个自由度对上述研究对象的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30名戴用上颌全平面式咬合垫口外前牵系统进行早期治疗的骨性前牙反(牙合)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及矫治前、反(牙合)解除时、早期治疗结束后的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进行的比较,结果发现: 1.头影测量结果: 1.1矫治前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牙合)组的SNA角、下颌平面角、前面高、上颌基骨长度及wits analysis值显著小于正常(牙合)组;骨性前牙反(牙合)组SNB角、上颌平面角、(牙合)平面角及下切牙角显著大于正常(牙合)组。 1.2经早期前牵治疗后SNA角、下颌平面角、前面高、上颌...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骨性前牙反殆早期治疗结束后空载开口运动切点矢状角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单侧部分后牙反者的咀嚼运动轨迹研究[J]. 王美青,胡敏,陈金武,姚秀芳,颜朝云,柴田考典.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0(03)
[2]咬合板高度对下颌髁突位置的影响[J]. 陈永进,长岛正,野首孝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0(01)
[3]个别后牙反时咀嚼运动轨迹的研究[J]. 葛晶,李冬梅,常平,刘奕,杨彦春,王美青,张旻. 口腔医学. 1999(03)
[4]恒牙初期前牙反治疗前后下颌咀嚼运动轨迹的比较研究[J]. 唐成忠,彭适生,陈荣敬,叶少波. 口腔医学. 1999(03)
[5]错畸形的下颌功能运动轨迹及其分类[J]. 徐宝华,林久祥,高炜.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9(01)
[6]正畸治疗切牙反(牙合)后下颌运动和闭颌肌肉活动的改变[J]. 陈国平.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8(06)
[7]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下颌运动轨迹初步分析[J]. 周力,陈丹鹏,赵美英. 口腔正畸学. 1998(03)
[8]下颌绞链运动轴点稳定性及位置的探讨[J]. 冯海兰,周崇阳,李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7(03)
[9]正常青少年下颌切点边缘运动轨迹的定量分析[J]. 苏剑生,林氢伟,郑光榕. 口腔医学. 1996(04)
[10]开口时髁突运动和下颌转动[J]. 任贤云.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6(05)
本文编号:3461183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骨性前牙反殆早期治疗结束后空载开口运动切点矢状角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单侧部分后牙反者的咀嚼运动轨迹研究[J]. 王美青,胡敏,陈金武,姚秀芳,颜朝云,柴田考典.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0(03)
[2]咬合板高度对下颌髁突位置的影响[J]. 陈永进,长岛正,野首孝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0(01)
[3]个别后牙反时咀嚼运动轨迹的研究[J]. 葛晶,李冬梅,常平,刘奕,杨彦春,王美青,张旻. 口腔医学. 1999(03)
[4]恒牙初期前牙反治疗前后下颌咀嚼运动轨迹的比较研究[J]. 唐成忠,彭适生,陈荣敬,叶少波. 口腔医学. 1999(03)
[5]错畸形的下颌功能运动轨迹及其分类[J]. 徐宝华,林久祥,高炜.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9(01)
[6]正畸治疗切牙反(牙合)后下颌运动和闭颌肌肉活动的改变[J]. 陈国平.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8(06)
[7]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下颌运动轨迹初步分析[J]. 周力,陈丹鹏,赵美英. 口腔正畸学. 1998(03)
[8]下颌绞链运动轴点稳定性及位置的探讨[J]. 冯海兰,周崇阳,李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7(03)
[9]正常青少年下颌切点边缘运动轨迹的定量分析[J]. 苏剑生,林氢伟,郑光榕. 口腔医学. 1996(04)
[10]开口时髁突运动和下颌转动[J]. 任贤云.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6(05)
本文编号:3461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4611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