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无症状偏侧咀嚼者咬合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8 03:01
  目的:采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检测无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咬合特点,初步探讨偏侧咀嚼对咬合的影响。方法:根据调查问卷和口腔检查筛查出60名受试者,分为三组,无症状偏侧咀嚼者40名(左侧偏侧咀嚼者20名,右侧偏侧咀嚼者20名),对照组非偏侧咀嚼者20名,明确偏侧咀嚼者和对照组的纳入标准,采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检测其咬合接触发生的时间、位置、咬合力分布情况、咬合力中心点、咬合力不对称指数。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正中时,两组偏侧咀嚼组的左、右侧咬合力分布均有明显的差异(P<0.01),对照组左右两侧咬合力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 0.05),组间比较三组对象的咬合力不对称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2.前伸及左右侧方时,组间比较三组对象的咬合力不对称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3.正中、前伸及侧方时组间比较三组对象的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咬合接触、分离时间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偏侧咀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无TMD症状者的咬合特点,TeeTester数字化咬合分...

【文章来源】: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0,21(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材料
    1.3 主要实验方法
        1.3.1 Tee Tester咬合分析仪分析CSP者和对照组的咬合特点,具体方法如下:
        1.3.2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2 正中位三组对象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分布的比较情况。
    3.3 正中三组咬合力不对称指数、咬合力中心点、咬合接触、分离时间的比较情况。
    3.4 前伸三组对象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不对称指数、咬合接触、分离时间的比较情况。
    3.5 左侧侧方三组对象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不对称指数、咬合接触、分离时间的比较情况。
    3.6 右侧侧方三组对象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不对称指数、咬合接触、分离时间的比较情况。
3.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咬合分析 [J]. 李晓茜,马晓妮,徐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8(06)
[2]牙齿功能面磨耗与偏侧咀嚼及侧方咬合的相关性研究 [J]. 蒙萌,柴治国,谢诚,张少锋,马楚凡.  口腔医学研究. 2016(06)
[3]TeeTester与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正常青年学生咬合力特征的比较 [J]. 赵颖,丁张帆,康龙,周娜,任利玲,康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51)
[4]咬合力测试仪辅助治疗8例冠修复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分析 [J]. 王旭,杨晓东,艾红军.  山西医药杂志. 2014(18)
[5]右侧偏侧咀嚼对颞下颌关节形态的影响 [J]. 姜华,王照五,刘洪臣,胡敏,曹均凯,石校伟.  上海口腔医学. 2010(06)
[6]口腔咀嚼效率与相关因素分析 [J]. 张跃蓉,李勇,刘通.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0(03)
[7]偏侧咀嚼对口颌系统的影响 [J]. 姜华,刘洪臣.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6(04)
[8]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咬合平衡的定量研究 [J]. 胡志刚,程辉,郑明,郑志强,马守治.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10)
[9]儿童咀嚼功能与体质、智力发育的关系 [J]. 乐嗣勋,郭凌云,苏剑生,严浩军.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05)
[10]偏侧咀嚼习惯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J]. 詹华勇 ,梁甲兴 ,王碧娟.  福建医药杂志. 2003(03)

硕士论文
[1]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评价减数治疗对咬合的影响[D]. PARK YUN(朴胤).上海交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41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541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0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