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下颌第二磨牙长距离近中移动牙根吸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17:30
  目的:探究下颌第二磨牙长距离(≥5 mm)近中移动后牙根吸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完成病例,共45颗下颌第二磨牙。采用直接数字化全景片测量正畸前后磨牙牙根长度及轴倾角度变化。根据磨牙初始轴倾度分为A组(轴倾度<86.42°)、B组(轴倾度≥86.42°);根据轴倾度改变量分为C组(变化<10°)、D组(变化≥10°)。计算牙根吸收量并分析轴倾度对其的影响。结果:正畸前后下颌第二磨牙牙根长度缩短(P<0.01);近中、远中牙根吸收量接近(P>0.05);平均牙根吸收量为(0.97±0.40) mm。A组、B组牙根吸收量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仅在远中牙根吸收量上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第二磨牙长距离近中移动后牙根吸收量较小,一般不具有临床意义。磨牙轴倾度改变量对远中牙根吸收存在一定影响,磨牙缺失后应尽早开始正畸治疗。 

【文章来源】:口腔医学研究. 2020,36(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下颌第二磨牙长距离近中移动牙根吸收的研究


全景片测量磨牙移动距离和轴倾角度

牙根,分界线,垂直距离


在全景片中,连接磨牙近中、远中釉牙骨质界点(CEJ),作为冠根分界线。近中颊尖到分界线的垂直距离为牙冠高度记为C,正畸前后分别为C1、C2。根尖点到分界线的垂直距离为牙根长度记为R,正畸前后分别为R1、R2,近中、远中牙根分别为MR、DR(图2)。牙根吸收量[1,4,5]:RR=R1-(R2×C1/C2)。1.4 统计学处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磨牙牵引器在双侧下第二磨牙阻生矫正中的应用[J]. 贝珉,李煌,马巧玲,闫翔.  口腔医学研究. 2019(08)
[2]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J]. 李云,陈群,覃玲,莫水学.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07)
[3]青少年期不同垂直骨面型个别正常下颌骨形态及牙列特征研究[J]. 叶瑶,李庆祝,涂景秋,雷勇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9(01)
[4]直接数字化全景片用于工作长度预估的准确性研究[J]. 李志坚,刘远志,徐婉莲.  口腔医学. 2016(01)
[5]下颌全牙弓后移量及最后界的测量[J]. 韩剑丽,刘进,葛元输,郭鑫.  中国美容医学. 2011(04)
[6]开(牙合)及个别正常(牙合)人群后牙倾斜度的测量研究[J]. 张晔,才伟,张澄,贾秀.  口腔正畸学. 2008(04)
[7]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二)——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平移技术[J]. 刘进,郭鑫.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06)
[8]近中移动下颌第二恒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 王海燕,邵玶,王秀芳,付德龙.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5(05)



本文编号:3564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564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