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07 23:46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该类鳃裂畸形治疗的策略。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入院的52例第一鳃裂畸形病例,统计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儿均在感染控制后,行第一鳃裂囊肿或瘘管切除术,术中所见瘘管位于面神经浅面33例,位于面神经深面12例,位于面神经分支之间7例。性别、年龄、病灶位置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rk分型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外耳道破损者需同时行外耳道重建术。结论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型早期应诊断明确,手术切除囊肿或瘘管是治疗此病的唯一方法。不同分型的第一鳃裂畸形手术入路不同,术前手术方案的仔细规划和术中面神经的保护至关重要的。 

【文章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0,28(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分析


手术前增强CT示病灶累及右侧腮腺区,呈囊性病灶影

面神经,囊肿病,外耳道,黑色


图1 手术前增强CT示病灶累及右侧腮腺区,呈囊性病灶影例2,患儿女,2岁2个月,因出生后发现右侧腮腺区有一小孔,反复外耳道口红肿伴疼痛10天余就诊。这类患儿可先行外耳道脓肿切排术,后期炎症好转后全麻下行右侧第一鳃裂瘘管切除术+耳后转移皮瓣修补术,术中可见外耳道软骨与病变粘连明显,切除瘘管组织、下壁部分软骨及坏死组织,然后取耳后直径约1.5cm大小带蒂皮瓣,转移至外耳道下壁,与外耳道下壁残余皮肤缝合。术后外耳道留置碘仿纱条一根。术后随访,无面瘫,无复发(图3、4)。

外耳道,窦道,外观,软骨


例2,患儿女,2岁2个月,因出生后发现右侧腮腺区有一小孔,反复外耳道口红肿伴疼痛10天余就诊。这类患儿可先行外耳道脓肿切排术,后期炎症好转后全麻下行右侧第一鳃裂瘘管切除术+耳后转移皮瓣修补术,术中可见外耳道软骨与病变粘连明显,切除瘘管组织、下壁部分软骨及坏死组织,然后取耳后直径约1.5cm大小带蒂皮瓣,转移至外耳道下壁,与外耳道下壁残余皮肤缝合。术后外耳道留置碘仿纱条一根。术后随访,无面瘫,无复发(图3、4)。图4 手术中所见瘘管组织与外耳道软骨粘连明显,以及异形软骨组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手术治疗[J]. 罗五根,金雪玲,张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8(10)



本文编号:3575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575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b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