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致病菌量检测及漱口水对牙周病患者牙周状况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14 05:46
[目的]牙周炎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可疑牙周致病菌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导致牙周组织发生损伤。牙周炎发展过程中牙周炎症部位细菌的数量水平可能是关键。本实验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对牙周病患者唾液、龈上、龈下菌斑可疑牙周致病菌进行定量分析,了解其在口腔不同部位的分布,探讨细菌量与牙周状况的关系,并通过观察牙周病患者使用漱口水前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为牙周病的日常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的50名牙周病患者及10名牙周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使用漱口水7天前后分别用纸杯收取唾液、探针刮取龈上菌斑、30#标准纸尖提取龈下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技术对使用漱口水前样本中可疑牙周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cfinobacillus actionmycetemcomitans, 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rn nucleatum, Fn)、中间普氏菌(prevo...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标准曲线图345LogConce”b目i翻
组常照Aa%Fn%Pi%Pg%0.001(0.003)0.36(0.29)0.00003(0.00003)3.08(0.77)0.0007(0.0006)3.15(0.94)0.32(0.70)0.04(0.05)0.10(0.17)0.03(0.00.0005(0.000.20(0.4液上下唾姐娘0.01(0.02)周组唾液像上酿下0.003(0.007)0.05(0.12)0.35(0.42)2.42(0.89)5.30(3.23)*0.33(0.42)0.48(0.57)**1.04(1.09)**1.73(2.071.00(2.189.37(9.9正常组中相应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中相应菌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六,nof‘.七口rj门,‘JJ、L,J决U
图3牙周病组主要牙周致病菌在口腔不同部位分布不同探诊深度对牙周病患者进行分组。由表4可见当PD》3~时,斑中各细菌含量均较PD<3时上升,像上菌斑中未发现此改变。唾液下菌斑中Fn较PD<3~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o表4不同探诊深度各菌分布诊深度Aa%0.005(0.01)0.001(0.004)0.53(0.13)Fn%Pg%0.24(0.15)Pi%0.24(0.21).19(2.65(0.77)0.55(0.64).31(液上唾像n们n4.33(2.69)0.86(0.73)8.09(8液下唾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基础治疗关系的实验研究[J]. 杨禾,徐屹,赵蕾,孟姝,吴亚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02)
[2]光固化复合树脂应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临床研究[J]. 葛兰兰,陈贵敏. 中国美容医学. 2008(01)
[3]福赛斯坦纳菌与牙周洁刮治疗效的关系[J]. 杨禾,徐屹,孟姝,赵蕾,赵寰,吴亚菲.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10)
[4]前牙冠折即刻美容修复的临床观察[J]. 薛荣奇,董金凤,焦惠民. 中国美容医学. 2006(06)
[5]Z250复合树脂应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美学探讨[J]. 李若兰,刁惠波,刘国萍,艾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S1)
[6]口腔念珠菌混合带菌及感染的研究[J]. 周菊芬,徐岩英.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4(04)
[7]口腔念珠菌带菌与感染状态分离菌株的RAPD分析[J]. 周菊芬,徐岩英,李若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02)
[8]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变色牙的临床研究[J]. 王卫平.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2(02)
[9]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Ⅰ.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J]. 高学军.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8 (03)
本文编号:3587928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标准曲线图345LogConce”b目i翻
组常照Aa%Fn%Pi%Pg%0.001(0.003)0.36(0.29)0.00003(0.00003)3.08(0.77)0.0007(0.0006)3.15(0.94)0.32(0.70)0.04(0.05)0.10(0.17)0.03(0.00.0005(0.000.20(0.4液上下唾姐娘0.01(0.02)周组唾液像上酿下0.003(0.007)0.05(0.12)0.35(0.42)2.42(0.89)5.30(3.23)*0.33(0.42)0.48(0.57)**1.04(1.09)**1.73(2.071.00(2.189.37(9.9正常组中相应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中相应菌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六,nof‘.七口rj门,‘JJ、L,J决U
图3牙周病组主要牙周致病菌在口腔不同部位分布不同探诊深度对牙周病患者进行分组。由表4可见当PD》3~时,斑中各细菌含量均较PD<3时上升,像上菌斑中未发现此改变。唾液下菌斑中Fn较PD<3~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o表4不同探诊深度各菌分布诊深度Aa%0.005(0.01)0.001(0.004)0.53(0.13)Fn%Pg%0.24(0.15)Pi%0.24(0.21).19(2.65(0.77)0.55(0.64).31(液上唾像n们n4.33(2.69)0.86(0.73)8.09(8液下唾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基础治疗关系的实验研究[J]. 杨禾,徐屹,赵蕾,孟姝,吴亚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02)
[2]光固化复合树脂应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临床研究[J]. 葛兰兰,陈贵敏. 中国美容医学. 2008(01)
[3]福赛斯坦纳菌与牙周洁刮治疗效的关系[J]. 杨禾,徐屹,孟姝,赵蕾,赵寰,吴亚菲.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10)
[4]前牙冠折即刻美容修复的临床观察[J]. 薛荣奇,董金凤,焦惠民. 中国美容医学. 2006(06)
[5]Z250复合树脂应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美学探讨[J]. 李若兰,刁惠波,刘国萍,艾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S1)
[6]口腔念珠菌混合带菌及感染的研究[J]. 周菊芬,徐岩英.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4(04)
[7]口腔念珠菌带菌与感染状态分离菌株的RAPD分析[J]. 周菊芬,徐岩英,李若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02)
[8]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变色牙的临床研究[J]. 王卫平.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2(02)
[9]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Ⅰ.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J]. 高学军.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8 (03)
本文编号:3587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5879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